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叶彤:针对性的编辑工作提升图书可读性

IMG_4339

《1944:腾冲之围》以及它的前篇《1944:松山战役笔记》这两本书或者说这个系列(还有一本正在创作中的《1944:龙陵会战》,可以统称为“滇西抗战三部曲”)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首先是有一个大环境。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叙述,和若干年前相比,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对它的性质和作用有新的评价,这是它们顺利出版并得到各种排行榜关注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抗战正面战场的著作,但总体上说,和漫长、曲折、丰富的抗战历史相比,关于抗战正面战场的文本还是比较少的,我们从我国台湾拿过来了一些,大陆方面也有人在写,但总体来说,作品不多,特别是好的作品不多,分量不够,深度不够。有价值的作品一出版就可能得到关注。

第二点是关于作品的具体类型。这几本书是战史类的作品,有专门的读者群,很多一般的人不会去关心里面的事情。它很细,甚至很琐碎,从组织方式上来说,如果一般的作品这样写,可能会有问题,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在战史读者群里可能成为一个优势,这些读者读过国外同类的著作,会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他们来说,这类书应该有什么样的面目,需要作特别的考虑。

另一方面,战败的日本有很多关于战争的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的老兵在战后以某种建制为组织基础撰写的战史类著作,这些作品以战时日记等各种资料为基础,还原该建制部队的战史,往往写得很细,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在日本的公共书店中,很容易得到这类作品,有些大型书店中,还会有战史类作品的专架。日本的读者可以从这样具体的、丰富的材料中了解战争,并且依此构建他们的战争史观。在公众读物的层面上,我们缺少这样的作品。

在编辑工作中,《1944:松山战役笔记》第一次拿来的时候,完全是现在流行的纪实文学的面貌,虽然书稿中用了很多的材料,但这些材料从哪里来的?是否符合标准?并不清晰。编辑就跟作者商量,能否把所有的材料标出出处。对很多书来说,这是很基本的要求,但是在那个领域里面,少有这样的做法。其实这个工作作者已经做了,但没有用某种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给作者提了建议,他愿意接受。书出来之后,很多读者提到这一点,包括序言作者也说,关于抗日战争的这类作品有这么多注释、这么多参考资料的,不太多见。

而《1944:腾冲之围》组织了很多微观材料,非战史读者看起来可能感觉枯燥。一些资深编辑也有同感,我们跟作者对此有过一些交流。但是作者很坚持:做的就是微观战史,就是要做到这个份上。他实际上很清楚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获得自己读者的认可,也可以达到自己心中的标杆。这样的坚持应该理解和尊重,但为了尽可能增强“可读性”,让读者在大量的材料中能找到比较清晰的眉目,我们试图做了一些调整。书稿后面原来附有很多地图,是在原来的作战地图的基础上,请专业的绘图人员重新制作的,质量上乘,也非常有价值,但它只是作为附录而存在,我们建议把图和文关联起来,这样读者看的时候,就会知道,正在进行的战斗在全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战线的推移是什么样的状况等等。为了更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和作者商量,专门做成一个小图册,这样看文字的时候,可以拿着图册进行对照,而不必来回翻动数百页的篇幅查看书后地图。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表明,在常规的编辑工作之外,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编辑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图书的接受度和效能。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