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
古代的先贤们,为了探索美的情韵,上下求索五千年,创造出浩若繁星的艺术品;而近现代的大师们,为了寻找美的规律,从生根到开花,书写出古往今来美的历程。
在“美的历程”中,王逊和他的《中国美术史》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王逊(1915-1969)
王逊(1915-1969),中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曾先后在北京师大附中、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学习,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王逊(中)和他指导的捷克留学生海兹拉尔(左,国际著名汉学家)、薄松年(右,著名美术史家)
1957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为培养美术史、美术理论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科的建立,必然需要科学、系统的阐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王逊就开始着手写作中国美术通史。据薄松年先生回忆,“王逊先生的教学严谨而完备,每节课都给学生较详细的提纲讲义,在图书馆的走廊上还结合讲课进行图片陈列……”
王逊《中国美术史讲义》1956年版
1956年,《中国美术史讲义》由中央美术学院内部印行1000册,被公认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美术史论著。这一版本不断地被各地美术院校和文博机构翻印,流传广泛,影响也十分深远。20世纪80年代,这本讲义以《中国美术史》的名字出版发行,再次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现如今,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中国美术史》,在整理原稿的基础上,邀请薄松年先生为每一章节撰写导读文章,并配上海量彩色作品图,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也让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情况。
《中国美术史》书影
《中国美术史》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并不是一般地引用史实、平铺资料,而是试图比较简明扼要地阐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及其若干规律,并注重其赖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
《中国美术史》内页展示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王逊先生的治学态度,和他秉持的“科学研究”的理念。在他看来,精读文献是美术史学者必备的专业素养,但又要注重个案研究、梳理历史、总结规律之间的关系。
王逊先生的美术史写作,突破了以往停留在历史文献和主观鉴赏上的局限,成为严谨研究的的典范,为美术史学科奠定了学术规范。尽管书中的观点有待研究和探讨,章节划分也有待精进,但在美术史学科创建的过程中,这本书可谓是指路明灯,以博大的视角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指引着后辈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