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能否成为专业出版社转型引爆点

当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提出“从传统的出版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选择时,大多数出版社仍困顿于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在何方的尴尬中。环顾众模式,专业出版数据库因其内容资源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用户群的明确性和稳定性,可谓难得的能见到“真金白银”的领域之一。那么,数据库能否成为传统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引爆点?

近日,关于数据库产品“开花结果”的消息密集传来,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略显沉寂的数字出版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几年的摸索,一些动手早、基础好、专业资源丰富的出版机构,已经开始在数据库的运作上进入初步“收获期”,显露从出版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端倪。尽管与国外大出版集团专业的数据库还有差距,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科技类产品试水进入回报期

我国大多科技出版社成立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科技内容出版资源,也有着相似的共识:数字出版转型要从知识提供者向信息服务者转变,信息服务要建立在海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数据库产品无疑是“金矿”。

10月17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北大方正电子签署“中国建筑全媒体资源库与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合作协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介绍说,该项目将以建工社的图书资源为内容,构建“全媒体资源库”和建筑专业数字出版信息服务平台、资源采集加工平台、复合出版平台、基础平台,开展以“建筑文库”为品牌的6项在线服务。该社尤其看中以“全媒体资源库”为基础而发展的关联业务,其中,广告、培训、咨询是三大发展方向。“2011年我国互联网广告收入512.9亿元,而电子书报刊收入仅69.18亿元,说明广告等关联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沈元勤如是表示。

从图书数字化到数据库内容整合,人民军医出版社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该社建设的全军医学数字集成应用系统包括了药品库、辅助检查库、手术学库、手术图谱库等9个医学专业数据库和1个数字医学图书库。整个库里形成了30亿字的国内最大的医学数据库群,这些数字化的产品为医务工作者提供50多个医学学科的图书阅读和医学专业数据库的查询服务,也形成了可观的业务收入。

“建设医学专业数据库虽然费时费力,但一旦建成,就能长期收益。”人民军医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秦新利表示,由于此类产品具有高定价和低竞争度的特点,加之集团用户的批量性和稳定性,可以赢得比一般图书更高的利润。在销售模式上既可以整体打包向集团用户销售,又可收取个人查询费用;不仅可作为在线阅读与查询的平台,其本身也可包装成局域网版、互联网版及移动网版产品,可供医院、科研教学机构等集团用户的医学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以为普通读者使用。秦新利评价,专业数据库既是数字出版的基础工程,也是数字出版的核心和赢利主体。

“科技出版的数字化”成为近日举行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的关键词,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成果在会上备受关注。据该社社长季仲华透露,该社自主开发的通信专业内容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600多种通信图书、2000多条通信标准、4000个通信术语和1万多个知识条目的服务。

据记者了解,人民卫生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科技大社,也都在依靠自身专业领域的资源优势,进行数字产品的相关信息服务。  

盘活稀缺资源渐显规模效应

9月18日,汇集商务印书馆近30部工具书、包含高达40万词条的精品工具书数据库通过专家验收,并于近期投放市场,相关学者和专家对该数据库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人性化的检索功能评价颇高。

据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孙述学介绍,近几年,商务不断加强数字出版的基础建设,搭建了“三库”(语料库、辞书资源库和辞书数据库)、“两平台”(数字编纂平台和排版平台),通过检索系统进行关联形成了工具书数字出版的基础系统。对于数据库的盈利预期,孙述学持乐观态度:“我们XML化的内容资源做得很充分,产品形成面向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机构的b2b模式和面向大众读者的b2c模式的组合。”

与商务印书馆相似,近十多年来相继推出200多种“皮书”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以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性见长。据了解,皮书数据库是社科文献社整合现有皮书资源而开发的在线数字产品,以篇章为基本单位,对皮书内容资源进行分类标引和知识关联,根据知识点组建不同专题的7个子库,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服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资源运营中心主任胡涛告诉记者,通过数据库产品的建设,不仅能把出版社的内容资源全面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效应,还能反向助推传统出版的主题出版和品牌建设工作,更能通过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知识标引,将内容资源彻底盘活,实现内容资源的增值和价值最大化。据悉,除了皮书数据库,该社目前正在建设的还有列国志数据库、古籍数据库等。

记者发现,以独一无二的研究素材为基础的数据库建设是数字转型的一个思路,如商务印书馆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民国时期十大杂志数据库,是研究我国民国时期的重要史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推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目前是局域网版,全国已有300多家图书馆开通试用;中华书局正在申请立项建设一个庞大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总库,等等。

在少儿出版领域,将内容结构化打散再聚合,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方法也在被尝试。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表示,于今年3月建成的中少总社数字资产库,将该社1951年以来出版的所有报刊、4000图书,重新进行加工、整理、登记、录入,进行数据化的加工编码。中少社在该数据库基础上延伸开发出的数字图书馆,可为各种少儿图书馆定做不同需求的产品。  

想“跑”先要学会“走”

尽管数据库建设是一条转型的光明大道,却也并非各家适用的灵丹妙药。季仲华认为,由于科技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市场化程度以及管理体制等原因,导致中国科技出版内容资源相对分散的格局。举例来说,2011年工程技术图书的零售市场占据前3名的是建工社、机工社和化工社,占有率之和为45.42%;2011年计算机零售图书市场占据前4名的是人邮社、清华大学社、电子工业社和机工社,占有率之和为68.62%。“中国的科技出版界应该说还没有出现超级出版社,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科技数据库的开发运营”。

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励德爱思唯尔、威科、威立、施普林格等世界一流科技、专业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转型不但动手早,而且成效高。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科学文摘数据库Scopus和全文数据库,目前全球的大学都在使用这些产品;施普林格每年以数字化的形式在SpringerLink上出版发行出版5000多种科技图书和1800多种科技期刊,建立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成熟的专业化数字出版模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代杨认为,数据库要实现盈利,有两个关键条件:大规模的内容是基础,大规模的使用是实现盈利的保证。

孙述学在观察国内出版社的数据库建设时提到,传统出版的数据库营销相对传统,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但需要大量产品作为内容支撑,还需要强有力的营销团队来进行渠道运营。据了解,施普林格为了加强自身的营销能力和规模实力,收购了在线广告公司,设立了一个拥有200名员工的网络部门,采用拉动式网络营销策略,与搜索引擎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把终端读者拉到施普林格的出版平台上。

在某出版单位从事数字内容授权和开发的李南则认为,对于大多数出版社,做好流程再造和元数据加工是当前的当务之急。“国外的数字出版从选题策划开始就数字化了,最后出来的产品,无论放到哪个平台,都只是另存为某种格式的问题。”他认为,元数据的加工对于以生活、时尚、旅游等非虚构类的出版机构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某个出版机构能够将旅游的图书进行元数据加工,将所有的信息碎片化,然后进行全新的组装,就可以形成无数个不同以往的新产品。同时,海量的元数据后台,才能真正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避免形成阅读的空档。

流程再造-元数据加工-规模内容整合-强有力营销,这是一个无法跨越的过程,要想“跑”先得学会“走”稳,否则摔跟头是一定的事。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范畴的特质仍未改变,基于内容资源开展数字出版依然是出版业的永恒话题。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