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版集团进军动漫产业,如何实现与画家的共赢?

步入2016年,中国动漫产业依旧热闹非凡,除了熙熙攘攘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外,这块热土上也不难见到出版人的身影。一月底,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推出“漫像”App,该应用将漫像绘制打造成为社交化的服务,以亲民的价格让漫像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并围绕漫像作品构建全媒体立体化平台,在豪强林立的动漫市场中开辟了一条别样的道路。

“漫像”的诞生,正是源于中版集团对“互联网+动漫”模式的深度探索。身为出版集团中的“御林军”,中版集团进军动漫产业的动作令人瞩目,而其中缘由,则要从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谈起。

1

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漫像”App

做一块自己的蛋糕

中版集团是国内最早将数字化确定为发展战略的出版机构之一。在数字出版概念方兴未艾的2008年,中版集团就出资成立了中版数媒,以数字资源整合、知识加工、移动阅读产品开发等为主要业务,以期实现出版业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作为中版数媒继电子书之后的新型运营部门,动漫事业部也正是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

“集团是出版单位,也是文化单位,对于文化产业有着自己的担当。”问及进军动漫的原因,中版数媒动漫事业部主任杜都如是说,“动漫是一种特殊的出版形式,更是时下文化市场的热点,集团投入其中,并不是打算抢占市场,而是希望能在这一蓬勃发展的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包罗万象的动漫涉及的产业链条很多,集团要想深入其中,首先要选一个适合的切入点来发挥。成立之初,动漫事业部立足集团挖掘作者、聚集内容的优势,以经典漫画资源为主打,与一批漫画艺术家签约,对其作品进行归纳整理,以史料数据库的形式将一大批传世佳作保存、传承下来。随后事业部也与腾讯动漫、运营商动漫基地等十几家渠道合作,围绕漫画作品开展了系列授权运营工作。但实践表明,仅靠单纯的授权还不足以支撑公司作为新媒体企业发展的速度,要想真正走出一条“中版式”的动漫道路,杜都和他的团队仍需另辟蹊径。

“集团正在向现代化、大型化、国际化发展,动漫事业部要为集团的发展贡献力量,就需要新的产品、新的项目来驱动。”杜都表示。在他看来,动漫事业部正在向“互联网+”跨越,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内容,公司还应融合更多跨界的因素。面向未来的动漫事业部,将自有动漫平台的打造确立为发展的核心。

“如今动漫圈内,漫画阅读平台和动画视频平台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流量,大规模的平台资本雄厚、受众稳定,集团介入其中非常之难。”杜都告诉《出版人》,而这些平台上流行的作品,不少都会涉及恐怖、猎奇、情色、恶搞等擦边球内容,也与集团坚守优质内容的宗旨相悖。“我们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寻找别人还没有挖掘的点,做出自己的特色。与其和互联网平台抢蛋糕,不如自己做一块蛋糕出来,哪怕小一些,却是完整的。”杜都说。

中版集团要做的这块蛋糕就是“漫像”平台,这也是对传统纸质出版观念的一种颠覆:在“漫像”,漫画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被无限缩短,关系被重新定义,一个区别于传统图书出版物的新产品就此诞生。

640

在“漫像”,漫画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被无限缩短

抓住用户的需求

中版集团倾力打造的“漫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产品?在这个线上的服务交易平台上,全国各地的创作者只需要注册为签约画家,就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并定价。而通过“漫像”APP,用户可以看到各类风格各异的画家作品,选择自己喜好的画家下单,就能以对应的价格获得属于自己的漫画肖像。

杜都表示,这样一款新产品能在短期内聚拢人气,固然有移动互联时代这“天时”与中版集团内容口碑之“地利”的助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和”:精准抓住了画家、用户的需求。

杜都告诉记者,打造“漫像”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优步”“滴滴打车”等产品及时匹配的经验:“漫画作品创作是一件耗费心力的大工程,而利用漫画创作间隙的空余时间去搞一些人物漫像的创作,可以让画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这一想法获得了漫画家的支持,目前“漫像”已与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创作者签约,其中不仅有擅长水墨、彩铅等不同手法的漫画家,更有软陶捏制、剪纸剪影等令人眼前一亮的传统工艺人的加入。刚刚与漫像签约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铁板浮雕继承人,仅凭手中一把铁锤,就能把人像在铁板上栩栩如生地捶打出来,堪称一绝。将漫画家与传统工艺熔铸一炉的“漫像”,早已突破了纸笔的限制,将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640

漫像在聚拢一批漫画家之后,以研习会等方式促进漫画家的成长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个性化、娱乐化的愈发重视,也为“漫像”艺术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头像经过几个阶段的变化,已经进入定制化时代。”杜都表示。2015年爆红的“脸萌”等自创头像产品,展示了用户对个性表达的旺盛需求,而漫像正是以这样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让漫画艺术与用户的社交需求发生反应。“我们签约的画家中,不乏单幅作品定价过万元的大师,但在漫像平台上,多数作品只用几十、上百元就能买到。”杜都说,“我们希望漫像艺术能够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消费的起。”

与画家共赢

在杜都看来,画家是创作的源泉,不愿也不会在他们的收入中克扣佣金的“漫像”,将把产品形态的扩展和业务的延伸作为未来的收入点。

从出版走出的“漫像”,首先从媒体化上着力,以数字期刊化的形式包装漫像作品。“漫像”上线的同时,也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每周都会发布一期包含主题人物、理论、活动、画家专访等栏目的系列图文。这中间最受欢迎的当属主题人物,在这一栏目中“漫像”将组织20到30位批画家,围绕当时新闻人物进行系列漫画创作。“我们做过闫肃、乔布斯、莱昂那多·迪卡普里奥、贺友直、吴秀波,最近一期做的是曹文轩,都是时下的热点话题。”杜都告诉记者。

640

“漫像”电子杂志发布的部分主题人物画像

“漫像”创作的这些形象广受媒体欢迎,曾被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就连国台办也有意通过“漫像”进行台湾时政人物漫画的创作。而在集团内部,“漫像”积累的用户池和独特的内容也使之成为了有力的营销手段。“漫像”的主题人物创作因为紧跟新闻热点,所以也时常能和相关图书的出版发生联系。在爱因斯坦的漫像创作中,事业部就与商务印书馆联手,为《爱因斯坦传》的宣传造势。

尽管“漫像”与出版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个项目的前景绝不限于出版领域内。“现在IP的概念炒得很热,我们也希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大IP,采用多种方式,使内容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杜都说,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但修桥并不是最终目的,“漫像”要做的是带动一个产业:“只生产淀粉糖块是不够的,要把一整块蛋糕做出来。”围绕作品,“漫像”会提供手机壳、印制T恤等多种周边产品的开发,并与作者共享收益。而文化活动,也是“漫像”着力的要点。事业部携漫画家先后走进各大漫展与高校校园,针对特定受众展开面对面的产品宣传和影响。另外,事业部近期还将推出文化旅游项目,让用户获得艺术+美景的双重享受。

聚集了大量艺术从业者的“漫像“还有一个更深度的目标,那就是将签约画家一步步打造成艺术家。“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除了自身的努力,还要经过社会的层层认可。”杜都表示,而“漫像”为漫画家准备的平台、活动,正是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获取认可的机会。为了使作者更上一层楼,“漫像”还定期举行线下的研习会、论坛和培训班,邀请包括庞邦本、武建军、张汉忠在内的大家为漫像作者进行培训。“当用户花100元从一个并不熟悉的创作者那里获取了一幅漫像,一年后发现对方已经成为标价几千、上万的大画家时,一定会给予我们的平台高度的认可。”杜都说,“通过作品价值的提升,实现与画家的共赢、互赢,才是我们打造平台时怀抱的梦想。”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