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与创新: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核心阅读:从知识整理和传播的角度,无论竞争环境如何变化,出版社都有其永恒的意义:知识遴选、知识加工、知识认证。换句话说,出版社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将高价值的知识挑选出来,确保这些知识具有一定质量水准并形成体系,以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确保所有知识是可信的。

当前全球出版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挑战。通常认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特征是内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和传播数字化,也就是载体的变化和效能的提升。但是,仅从载体和效能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并没有跳出封闭系统思维,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所面临的信息洪流和开放环境,深入思考出版业具有的核心优势以及如何借此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固本——

坚守本源,抓牢出版业核心优势

前信息化时代的出版业竞争主要是内部竞争,竞争对手是其他出版社、盗版书商,核心竞争要素是品牌、选题、质量、发行。而今天的竞争是开放竞争,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行,而是出版业之外的各种知识生产和传播者。数字化转型的门口挤满了“野蛮人”——自媒体、知识付费、网络出版、在线教育,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与传统出版社争夺作者和读者群体,并与他们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

我们看到,竞争的要素变了,口碑、流量、速度、易获取性、丰富性、用户黏性、推广能力等成为对手的制胜法宝。看上去这种变化的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生态。那么,我们还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石吗?

显然,这个基石是出版业永恒不变的意义——为了人类知识的整理和传播。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未必拥有更好的知识环境。过去读者面对的主要是买不到书,在图书馆查阅书目卡片的繁琐、交流读书心得机会少等问题。归根到底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

而今天,每个知识获取者都面临着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困境:信息过载、信息碎片、信息肤浅、检索困难、信息虚假、信息偏执。人类的大脑和时间被大量无效、无体系、不能反映社会真实的信息占据。因此,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固本——强化自身的核心优势。从知识整理和传播的角度看,无论竞争环境如何变化,出版社都有其永恒的意义:知识遴选、知识加工、知识认证。换句话说,出版社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将高价值的知识挑选出来,确保这些知识具有一定质量水准并形成体系,以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确保所有知识是可信的。

这些意义也恰恰是打开读者所处信息囚笼的钥匙。而发掘这些意义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形式,则是传统出版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在充斥“野蛮人”的竞争场域中,传统出版业实际上仍掌握着核心优势并未丧失,如果因追求规模增长而放弃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才会真的让出版业滑入深渊。

创新——

统筹“六化”,推进数字化组织再造

在固本之余,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还是要善用数字技术拓展外延创新。创新的关键是围绕知识和伙伴两大核心要素、生产和流转两大核心进程,进行数字化的组织再造。

知识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跨媒化”“知识结构化”。

内容数字化很容易理解,即将传统以纸质媒介承载的内容转为数字形式。但是数字化之后会面临着保存、访问的永久可靠性,以及如何避免未授权复制和被篡改等问题,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形态跨媒化指的是不再以文字和插图甚至特定的版式作为出版的固定表现形式,而是以更好地传递知识和信息为核心,融合声音、视频、触摸,乃至元宇宙等诸多媒体形式实现出版目标。

知识结构化则是在碎片化和体系化的矛盾之间寻求平衡的模式,以每个独立的知识内容作为节点,通过节点间多样化的连接关系形成若干个并列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化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萃取和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通过对每个知识节点进行确权能够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伙伴关系的数字化转型体现为“伙伴生态化”,就是要以创作者和读者为中心,形成与他们共同成长、终身为伴的状态。虽然出版界过去也重视与作者、读者关系,有的甚至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与他们的沟通联系,但与其他业态的竞争对手相比,出版社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疏远的。数字化转型恰恰提供了新的机遇,使我们有可能建立这样的平台将作者和读者变成终身的伙伴,彼此理解对方的诉求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表达为“运营数字化”。这方面的路径与其他领域无异,主要体现为流程再造和数据决策。一方面,借助数字化转型对内部的生产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找出原有流程的不足,分析新商业模式的需求,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另一方面,引入大数据分析,捕捉和预测不同时间段的消费者风向和社会需求变化,更好地洞察市场环境。

流转过程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为“接口标准化”。在一个网络化的社会里,出版信息乃至出版物本身需要在出版社、实体书店、网店、图书馆等不同机构,以及多种完全不同的平台间进行信息交换和呈现,标准化的接口构成流转的基础。从更加根本的意义上说,数字化离不开标准化。

展望——

转型创新,开拓数字化想象空间

以《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知识付费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移动客户端产品——“中读”APP为例,这个项目2017年5月上线。一年后,在2018年8月举办的“升级吧!知识”中读知识大会暨《三联生活周刊》1000期庆典中,《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曾这样向外界描述“中读”的特殊性:它背后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的主办单位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处于中国出版集团内部,这使该产品兼具传播和出版行业的特质。

李鸿谷认为,在互联网对媒体生态产生巨大冲击的当下,如果不改变内容的生产销售流程和技术,只是将现有内容在呈现平台上平移,是没有前途的。他给“中读”设计了强关联组织结构,其核心为引入强大的跨界执行人去关联“新旧媒体”;他将“内容的量化生产”作为“中读”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尝试采用开放对外合作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他说“中读”是周刊转型的一个尝试,也可能为我们找到未来传媒出版业发展融合的新路子……

放眼未来,社会走向深度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新的知识表现形式、新的传播形式、新的破局者必然还会出现。出版业必须正视这种现实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关键在于对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具有深刻的认识,并敢于探索新的形式。事实上,我们应该感谢外来的竞争者,他们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冲击了传统出版业略显僵化的思维。

可以预期,数字化转型将带来出版机构与作者群和读者群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不断发展的知识创新、知识分享、知识传播之间密切互动的新生态。数字化转型更将拓宽商业模式的边界,使出版机构跳出依赖产品销售和价格竞争的困境,迎来服务销售和生态竞争的新局面。

这些转型的结果都将促进知识的传承和传播,继而巩固出版机构的核心优势。数字化转型必然带来行业版图的重塑,谁更有效地抓住这一窗口,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回报。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勇于创新的出版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拓展了发展空间,在数字服务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增长。

建立新的服务形态,实现信息跨平台流动非一朝一夕之功,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更需要全行业形成合力,通过共商标准、组织联盟、共建平台等方式共同打开新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