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牵头,《艺术沙龙》编辑与集团其他文艺刊物编辑共同组成“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采风队伍,走进太行山革命老区长治市,一是重温光荣革命传统,体验八路军当年战斗、生产、工作、学习的场景,深刻感受到八路军与当地民众鱼水情深的军民情谊。二是深入基层了解抗日时期传播广泛、反映抗战现实题材的艺术形式木刻版画,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学习布老虎的来历、文化、制作方法、影响推广等方面。
位于山西东南部太行山下的长治市,史上又称“上党”,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坑杀40万赵军的 “长平之战”便与此地有大关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后逐步发展为晋冀鲁豫解放区,这里“是抗日时期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与神经中枢。”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长期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在清晨蒙蒙冷雨中,我们采风团一行人向着晋东南太行山进发,越往山里高出走气温越低,当我们抵达武乡县八路军太行山革命纪念馆时,气温在10度左右,顿时冷气铺面袭来。在这里,郝雪廷研究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平型关大捷电子模拟沙盘,形象逼真地再现抗日战争景况,狼牙山五壮士、百团大战、地道战、游击战等等一系列实物展品把我们再次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使我深刻感受到两个不易:一是无数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起新中国之不易,二是今日社会生活和谐安定的来之不易。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是有温度的,当我们面对一件件饱经沧桑、记录历史事件的展品时,当年抗战斗争情景再现眼前,细雨寒意全消,身上顿时热血沸腾。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不仅仅是“是抗日时期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与神经中枢。”(邹雅语),同时也是与皖南苏北地区、延安地区、国统区等地在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38年,为配合宣传抗日敌后斗争工作,党中央派遣鲁艺学员组成“木刻工作团”到长治武乡县开展木刻活动。当时,“鲁艺木刻工作团”主要活动包括有:第一,曾收集全国的抗战木刻作品,在行军中举办流动展览,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第二,在《新华日报》(华北版)、《敌后方木刻》、《战场画报》、《晋察冀美术》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在乡县广泛散发。第三,采用民间年画形式进行创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农民称之为“新年画”,“新年画”木刻形式“扩大了与群众的联系,发挥了战斗作用”。(邹雅语)第四、建立木刻工厂,培养青年学员,在晋察冀地区播下了木刻艺术的种子,使木刻版画艺术在抗日战争时期迅速壮大起来。抗战时期,胡一川、邹雅、彦涵等老一辈木刻版画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并创造出一批反映现实题材、影响深远的作品,如胡一川《开荒》、彦涵《抗日军民》、沃渣《把牲口夺回来》邹雅《破碉堡》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木刻艺术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抗战时期的珍贵史料。1949年解放后,沃渣、邹雅、彦涵等一批版画创作同志先后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有《解放区木刻》、《彦涵木刻选集》等画册。在此,我们将永远缅怀那些崇高民族气节、革命精神的老一辈版画工作者。
翌日,我们采风团一行人马来到百黄碾镇故南村的锦绣坊,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老虎的制作流程。布老虎的制作者高艳青大姐接待了我们,她一边带领我们参观制作车间,一边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布老虎的制作流程,一个小小的布老虎从选择布料、搭配颜色,一直到针缝线织都很有讲究和说法。首先选择布料上面,传统布老虎使用黄色锦缎,但是随着布老虎不断地销往海外,高大姐也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和个性喜好推出了进口日本布料的花布布老虎,成为台湾地区经年不衰的热销产品。其次在搭配颜色上面,布老虎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以及虎身上刺绣的代表驱除五毒的花纹图案,都是由不同颜色、色块的布料组合而成,要把这些颜色组合在一起和谐统一,也要费一番功夫,高大姐说有时候也要应客户要求更改一些颜色,比如台湾地区的客户对白色、天蓝色都比较忌讳而是偏爱使用粉蓝色、粉绿色、粉橘色等等颜色,不仅要使用顾客指定色,而且使得布老虎看起来颜色自然和谐。高大姐对颜色的理解搭配和运用,对我有很多启发。第三,在针缝线织方面,如果能让布老虎的各个部位缝合完毕能够站立起来也是一门技巧,只看车间大姐们手拿针线龙飞凤舞游刃有余,针功紧致细腻,活灵活现的布老虎瞬间在巧手下诞生。让我们一行女编辑们自愧弗如。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采风活动实实在在地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以往我们只是从书本上、网络上获得信息,围绕所在职业圈子开展一些相关工作,但通过这次采风活动,“放下键盘、拿起背包”下到基层中了解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接上地气发现其实所谓的艺术不是脱离群众束之高阁的,而是活生生地成长在民间群众中间的。无论是解放区的版画艺术,还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布老虎,都证明着一个事实,即艺术创作实践是从群众中间而来的能够反映出最朴素老百姓的情感和现实生活。作为一名艺术刊物编辑,也要秉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大众艺术服务的精神,看到沃渣、邹雅等延安鲁艺艺术家的作品和照片,今年又恰逢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60周年,一股使命感和责任感涌上心头,我深深地感悟到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美社青年编辑更要把老一代编辑家、艺术工作者的延安精神、人美精神传承下来,让精神的接力棒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掉下,永远薪火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