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作家动辄长篇巨作 中短篇小说关注度偏低

“中短篇小说创作与现状”对话现场。资料图片

编者按 近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短篇小说精品选》面市。在作家们争相创作长篇小说并取得斐然成就的当下,中短篇小说创作情况如何?就此话题,凭借超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而摘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张炜,文学评论家阎晶明等进行了充分探讨。

中短篇小说:处境与出路

在当今中国文坛,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小说家们用来写中短篇小说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写得稍好一些的作家都更愿意写长篇小说,或是写电视剧,以致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引人思考,中短篇小说的出路在哪里?就此,著名作家张炜与《文艺报》主编、文学评论家阎晶明就“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与现状”进行了精彩对话,并就目前中国作家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时代审美变化导致中短篇小说受关注度偏低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成名的作家,他们走上文学的道路,应该说基本上都是从中短篇小说开始的,逐渐在思想意识准备,各方面生活的积累更加充分、更加丰富、更加扎实之后,才进行长篇小说创作。这是过去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同时也是很多作家创作实践走过的历程。

导致中短篇小说受关注度越来越低的原因,阎晶明认为因素很多。首先,就市场而言,影视剧的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或者说对其生命力、影响力的扩大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短篇小说很难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这样的机会则特别多。

其次是长篇小说可以不看作者的名字,只看小说的故事、题材,只要写得好,比如,官场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不管谁写的,长篇小说是一个独立出版物,不是以个人符号为象征来出版的。

另外,这个时代读者审美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我们阅读的是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想当作家、关注文学的人,那么中篇,短篇计较这些东西。而现在,很多读者就是想从作品当中看到别人的生活,对人物的命运感要求更加强烈,而纯粹的文学欣赏的需求有所降低,这也导致了很多人爱看长篇而不看中短篇。

此外,阎晶明还认为,承载中短篇小说的文学期刊很难进入市场,是中短篇小说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我觉得中短篇小说创作存在很多问题,存在很多危机,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数量远远大于中短篇小说集,在这方面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样一套作品集,我觉得非常及时。”阎晶明说。

长篇写命运,短篇写故事,中篇最宜表达作家核心

王小波曾经说过,中篇小说就篇幅而言是最适合表达一个作家最核心的篇幅。就作品字数而言,阎晶明认为,一般来说,两万字以一下的是短篇小说,6万字或7万字以内是中篇小说,之上是长篇小说,甚至还有小长篇,大长篇之说。

在阎晶明看来,长篇小说是写命运的,就是写一个人物,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命运。短篇小说则是写故事,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选材要严,但是写得要深,再直接点说,就是截取一个最典型的故事,然后在结尾爆破,要变成一个寓言,就是通过非常简短的故事来映衬人生。比如莫泊桑等世界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作品最精彩的往往就是结尾,是对整个故事的颠覆,选择的故事和人物要有典型性,像《孔乙己》,只有3000字,却写了过渡时期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人物,最典型的甚至就一句话,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概括了孔乙己所有的特点。这正是短篇小说的内力,是它的难点,也是它之所以独立存在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中篇小说,阎晶明认为比较具有过渡性,是给作家提供很大左右度的文体。首先短篇小说创作存在上述难点,不是特别老道、成熟的小说家,很难能对人生、人物的故事一下子压缩凝练到极致那个点上。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看短篇,只是觉得字数是短篇小说,而作品散发出来的魅力却不足。长篇小说是一个漫长的劳动,因为有一个宏大的结构,中篇小说对作家来说是一个最放松的环节,不用像长篇那样考虑过多的人物,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10个人,但是短篇和长篇在这方面其实是有严格要求的。其次,中篇小说在主题和故事上都更有自由度。写一部长篇小说,既可以写1949年,也可以写2009年,但是在短篇小说里这么做是很难的,而在中篇小说里作家可以进退自如,门槛既不像短篇那么难打开,也不像长篇门窗那么多,但同时如果作家的想法、灵感足够,作品确实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判断作家成就可以短篇为标志,越短越难写

张炜刚开始是写诗,后来写散文和短篇,再后来是写中篇,再后来就是长篇,后来又出版了《你在高原》这种更长一些的作品。

由最短的“诗”开始进入文学,有人可能就认为短的就很容易,越长越难了。其实不然,实际上很短的一首诗,有时候需要作者精气神更凝聚,创作的爆发力更强,需要所谓的灵感,瞬间把它抓住,但那很困难。因此,一首很短的诗有时候它的价值是很高的。张炜说,他创作年华最旺盛、状态最好的时期,都献给了短篇小说的写作,他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短篇创作,一共写了130多部短篇。“现在30多年过去,回头看,我个人比较满意的短篇大概只有10几篇。”张炜说。可是每一部短篇当时凝聚了他全部的力量,花费的力量是大的不得了,中篇他大概写了10几部,也是这个状态,用上了全部的力量。如果一个作家把中短篇的创作停止了,他的状态可能不是太好,有些作家可以写出相当不错的长篇,但是就是一部像样的短篇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呢?短篇对于语言的要求更高,因此有时对于一个作家水平的判断,可以以短篇作为标志。

张炜认为,中国的当代作家,也包括现代作家,的确有一部分人更适合写中篇,代表作全是中篇,也有优秀的作家代表作是短篇,如王小波。“就我个人来说,我在写作短篇的时候一点不敢走神,伏案的工作相当紧张,因为篇幅也就是万把字,一旦错了,改正的余地很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作品很难修改好,最初获得的那种感动和创造,是不可以重复的。”张炜说。

看短篇是最会阅读文学的人。在张炜看来,文学的建筑只有一道门,连窗户都没有,也没有后门,这个唯一的门就是语言。短篇被冷落,说明现在读者的阅读趣味渐渐离开了文学阅读。“我在美国读过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获得的快感是空前的,我就觉得,我眼前有一大片玫瑰花突然开放了,他里面写的不是玫瑰,我却闻到了玫瑰的香味,我被那种高妙的文学语言深深折服,语言的魅力能催发你产生气味的快感。长篇会有这效果吗?很难,中篇也很难。”张炜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最爱短篇,当我写短篇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我是最擅长写短篇的,当我写长篇时,我又觉得是最擅长写长篇的,后来我发现,这就是进入创作态之后,个人对自己更高的期许。当然我写短篇的时候,每天早晨我是按时睡觉,休息不好根本不能写,写短篇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调动自己,一定把脑子调度到写作最高点的时候,才去落下第一个字。明白了这个道理后,8个小时创作的话,我顶多用4个小时伏案工作,其他的时间我都在想办法调动自己的创作状态,当这种状态出现了才开始写,因为短篇小说需要一落笔就在最高点。”

坚持文学韧性,相信中短篇小说市场会回归

今天的作家,也许他的本领比以前更大,他的精气神不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么凝聚、有力,那个时候“文革”时期,再往前早的话,极左错误的表达,他沿着错误的路走也是表达有力的,我们现在的文学失去了这种力量,作家没有力量,没有能力写出真正时代的有力东西,物质主义时代,商业主义时代对作家生活的污染非常大,商业是好东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硬件,离开了对文学语言追求与欣赏,就不要指望还能进入这个堡垒。

展望未来,张炜认为,有个人崇高目标的人,有个人文学艺术追求的人,要成为最高艺术境界的抵达者,肯定会把全部的能量投放到短篇,甚至是诗。张炜表示,今后他将把更多力量放在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上,“我现在回头读中短篇,觉得当年写的文字那么有青春感和张力,我很羡慕那时的自己,写了30多年,越写越坏,某些方面是,一路的获得,一路的丢弃,前进就是后退。”张炜说,“我会写现实题材的中短篇,现在已经着手写了。关于游走的问题,现代主义运动以来,文学越来越向内退缩,从卡夫卡他们开始,越来越忠于内容,显得向内开拓了。但是,在19世纪前后的那些大师更看重对外部世界的开拓,比如,托尔斯泰,所有的大师作品,地域空间感很强。现代主义之后几乎看不到自然,听不到鸟叫,没有那种实际的感动了。这样下去,文学走不远。文学的未来,就是心理空间要开拓,地理空间也要开拓,包括我个人的行走,都是我的一些思考。”

对于新写作者,张炜不赞同一开始就写长篇,那样会把语言写散,他特别希望一开始学着写诗,因为诗是一切文学核心的部分,还可以写点儿童小说或者散文。“因为一个作家从写诗到写散文到写小小说到写短篇小说,往往是一个可信的能够走远的作家,如果一开始就写长篇,当然也不乏专门擅长写长篇的作家,因为他文学的门没有打开,他没有进入文学的内部,当然这个说法是从专业的,那样一个苛刻的态度去谈文学和写作了,而这种苛刻是源于我对文学的热爱。”张炜说。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