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图书馆如何发挥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主要文化服务中心,它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它在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文明潮流、开展终身教育等方面是社会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引导阅读,推广阅读,这恰恰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使命。全国各地很多图书馆都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力图借“4·23”契机,建立一种长效的阅读推广机制,因为“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阅读不应该只有一天,而应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在谈到阅读时说,“网络改变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读书的人不一定就高尚,读网者也不一定就堕落。无论阅读哪种媒体,都要面临内容选择的问题,利弊关键在人,而不在工具。对读书的引导应该是提倡读什么,而不是通过什么读。”

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日益常态化

图书馆作为公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促进全民阅读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面对信息载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来提升人气,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这已经是目前图书馆界最为有效的举措。比如,定期举办讲座、文化沙龙,邀请作家、学者走进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等。与前几年相比,经常光顾图书馆的读者感受应该最深。

已经退休的陈大妈是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的一名读者,她说,自己一周要光顾图书馆好几次,经常过来参加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和活动。比如,每周六上午的“作家与读者见面会”,还有英语学习课堂以及一些健康讲座。除了参加东城区图书馆的活动外,如果时间上不冲突,她还会去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参加一些活动。她说,参加图书馆的这些活动不仅让她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而且也让她学到了不少知识,感觉自己的眼界比以前上班的时候更加开阔了。

据了解,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了全民阅读推广的行列,将“4·23”世界读书日发展成读书月甚至是读书节,策划出了各种与阅读文化相关的活动。

比如杭州图书馆就举办了第六届西湖读书节,其中包括“幸福城市·悦读杭州”全民掌上阅读活动、“悦读”你的“微”故事——微电影大赛作品展、“发现感动——身边的好人好事”主题征文作品展等。

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则在今年的4月23日当天启动了第三届“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据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萍介绍,“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起始于2010年,是朝阳区图书馆整合区域阅读资源优势,联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全力打造的特色全区性系列阅读活动。在借鉴以往经验基础上,2012年的各项活动将以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朝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北京精神”及关注弱势群体为工作重点,以“书香朝阳”特色读书活动为依托,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阅读。

据宁波市图书馆宣教部主任刘燕介绍,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宁波市图书馆都会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去年的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推出了以“播撒阅读的种子——让成长从阅读开始”为主题的亲子阅读互动沙龙;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图书馆又策划了“书名大搜索”活动、“身边的图书馆”网络阅读推广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甬城”读书寄语赠书签活动以及第四届“读书乐”摄影比赛、中国汉字发展史图文展、“天一讲堂”读书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刘燕说,为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要重点做好阅读推广,做好阅读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研究工作。通过阅读推广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社会公众在阅读中提升品质和素养,推动全民阅读社会的构建。

拓展服务,积极“走出去”

在做好主场馆服务工作的同时,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弱势群体优先的原则,很多图书馆也积极开展“走出去”服务。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王玉梅说,从1999年开始,山东省馆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出了“向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服务项目,将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以及被劳教、在监服刑人员等特殊群体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援助对象。2006年起,山东省图书馆还启动了“把希望送给农村下一代”捐书助学工程,先后在济南市附近33所偏远贫困的农村小学建立了流通站,惠及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五万余名。

除了如何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也非常重视通过“走出去”来推广阅读。据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副馆长张毅红介绍,目前青浦区已形成1家区级图书馆、9家街镇图书馆、184家农家书屋的三级服务网络。另外,图书馆还走进监狱、部队、企业、学校等单位,建立了32家馆外服务点,提供集体图书借阅和读书交流活动。为方便社区市民就近还书,区图书馆还于2006年在全区41家社区设立了“社区还书箱”,每年通过还书箱归还的图书近三万册。

武汉图书馆则以“武汉图书馆汽车图书馆”为载体,坚持开展流动服务28载。创办于1984年的“武汉图书馆汽车图书馆”是全国首家汽车图书馆,截至2011年底已建有馆外服务点60个,为社区、学校、福利院、郊县农场、企业、军营、公安、监狱、劳教所等各类对象提供送书上门、光盘讲座、展览等文化服务。

如何做好缺少阅读条件的区域和人群的服务工作,宁波市图书馆宣教部主任刘燕深有感触,她说,哪里有阅读的需求,图书馆就应该把书籍和服务送到哪里。近年来,宁波市图书馆积极打造的“十五分钟阅读圈”,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爱心书屋、“童书漂流”等流动的图书馆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让阅读走进社区、村落、学校、重点工程建设基地、部队、监狱、海岛、山区……可以说,流动的图书馆,让阅读走进了宁波的每一个角落。

适应数字化趋势,完善服务功能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已经毋庸置疑,读者对电子书等数字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与此同时,读者对纸质图书和资源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图书馆不得不同时满足两类图书馆用户的需求,既要“守望”传统,又需拓展服务理念,通过各种形式满足读者用户的多元需求。

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在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始探索图书馆的转型之路。比如,上海图书馆就推出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只要读者的手机是iPhone或者安装了Android系统,就可以通过点击上海图书馆官方网站,下载相关的客户端软件,实现书目检索、读者服务、微博分享等七大功能。

从目前各地图书馆到馆的人群来看,老年人和学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例,而更多的职业人群、广大中青年人来图书馆的机会还不够多,并不是他们不喜欢看书,而是可能实在没有时间到图书馆来借书和还书。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图书馆都在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结合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不断探索传统物理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新出路,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早在2010年底就开通了网站、手机、有线电视三个平台。杭州市民可以通过杭州图书馆门户网站“文澜在线”、智能手机、华数电视三个平台随时随地使用数字图书馆,免费查询和浏览图书馆各类借阅和书目信息,免费查看丰富的讲座、展览等视频、音频资料,免费下载各类数字资源。这种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馆内服务的限制,使杭州数字图书馆真正嵌入了市民生活。

武汉图书馆馆长李静霞认为,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图书馆除做好传统的阅读服务工作外,还应加大数字图书馆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武汉图书馆已成为2011年全国首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试点单位,2012年将完成武汉数字图书馆硬件平台的全面升级扩容,努力建设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武图少儿数字图书馆”和“武图残障人士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

今天,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已经深入人心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不仅信息资源发生了变化,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且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在他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句话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有着更强烈的现实意义。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会因新技术的发展而呈现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期待着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下能够实现自觉的转型,更期待着这种转型能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