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罗争玉:让文化真正成为文化企业的名片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把握时代的脉搏,基于全球的视野,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三化目标”、“六大战略”,让人振奋,催人奋进。“三化目标”如同车头,“六大战略”如同车身,但车子要快速前行,还要有两个轮子,即两大支撑系统,一是制度支撑,即企业的制度设计,一是价值支撑,即企业的文化塑造。

下面,我想从我所在的两家单位--中版教材公司和华文出版社出发,来谈一谈“文化企业”与“企业文化”这样一个看似老套、却又十分必要的话题。

人们一般会认为,文化企业的员工,高学历人员多、高职称人员多,那么多有文化的人在一块,文化企业一定是有文化的。其实未必,文化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文人相轻”,这往往与崇尚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背道而驰。所以,与一般企业相比,文化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我所供职的中版教材公司,50名员工,70%以上是营销人员,学历层次远不如别的文化企业,员工常年出门在外,受“文化”熏陶的机会就少一些,“江湖”气也就重一些。就好像古龙说的,一帮争强好胜的人在一起起争执都是常有的事,这一点我并不讳言。但中版教材公司的员工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员工把公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做;每个员工都很有血性,关起门来可以吵架,推开门仍是好同事;公司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每到关键时刻,大家都能不分彼此、团结协作、形成极有战斗力的“统一战线”,他们的这种精神,经常让我感动。

我所在的另外一家单位是华文出版社,相比之下,“文化人”比较多,坦率地说,过去没文化的事情不少,让领导们十分头痛。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一年多,产业迅速发展、队伍快速成长、管理逐步规范、团队精神明显增强、出了不少好书,广大员工比过去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着,其改变却是从改变其文化开始的。目前,绝大多数员工都在认真地工作、拼命地工作,这就是华文出版社企业文化最大的变化。

这于是让我们回到一个最朴素的问题,什么是文化?

作家阿城关于“文化”,曾有过一个非常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与文化相对的概念是“武化”--武装斗争的“武”。他说,一个居委会老大妈,即使大字不识一个,在她调解邻里纠纷的时候,她也是个“文化”人,相对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每天的一睁开眼睛就满脑子的斗争,凡事都要打个你死我活,他也只是一个“武化”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系,就好象“江湖”--按照一定的规则协调好各个“山头”,然后一路平安、和谐的走下去。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请客吃饭也是革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力,那才叫文化。对于一个文化企业起来,大家的知识、文化能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了,那才叫文化。

如今,集团公司提出“三化目标”和“六大战略”,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科学的制度设计,还有一个隐性的东西在起着支撑性作用,那就是企业文化。我们需要谨记的是,企业文化是为了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好看、用来包装企业而存在的。如果华丽的文化辞藻掩盖了企业面临的真正危机,那么企业文化就会给企业帮倒忙。

因此,我们认为集团实现三化目标的前提,是企业“文化化”。文化是根,经济是叶。文化之根深,企业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企业集团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现“文化化”,那么文化,将不再是“文化企业”的修饰语,而能够成为蕴含于所有我们所有员工心里的哲学、品味和境界;我们的企业什么时候真正实现“文化化”,那么文化,才将不仅是一种内化的品格,而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这一文化企业“国家队”最响亮的名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