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专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 老出版社能开新花

图片说明:于殿利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背景:这十年来,信息社会蓬勃发展,在多媒体的阅读的时代,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主流,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如何面临新兴数字出版社的挑战?如何在数字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转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程来到了中图蓝桥印刷基地,请教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

数字化不是挑战机遇而已

相信很多读者和笔者一样,认为在在数字化时代大背景下,书籍电子化,工具书电子化是必不可少的,商务印书馆这种老牌出版社肯定倍感压力。当于殿利总经理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时,在他看来纵观世界印刷发展史,技术的进步一直存在,每次技术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冲击和影响,还有整体产业的飞跃。

“采取新技术,就是拒绝进步,就是拒绝消费者需求,这个肯定是不对的。”于殿利先生反复强调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性,他同时还指出,“所有的科学技术仅仅是手段和工具,消费者真正消费的是内容本身。”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于总的这句话,产品形态随着消费者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但是真正吸引读者阅读的、参考的还是书籍的的内容。

于总透露,虽然电子工具书越来越流行,但是从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来看,销量没有收到任何影响,纸介质图书销售亮的下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相反,目前商务印书馆的纸介质的辞书销售稳中有升。

商务印书馆发展的是全媒体

谈及数字出版时,于殿利认为单纯提数字出版一说毫无意义,他现在跟愿意提全媒体这个概念。现在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是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版的内容是核心,推广则是靠这种媒体,网络,电视,图书,甚至电台都可以打通。

他认为,各种媒体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他们做图书出版的,有更多的机会将书籍的内容转换到别的媒体上去。他举了简单的例子,很多美国著名大片都是从经典原著上搬来的,其实很多产品的内容都是以图书产品为核心的。

“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消费者有着对各种各样产品的需求,我们应该顺应着这种产品需求去打造各种产品,所以是在数字化的时代,全媒体才是关键”,于殿利还还告诉记者商务印书馆已经在着将部分书籍电子化,目前正在有多的书籍正在电子化,在不就得将来就可以面试。

简单做电子媒介不可能成为出版新霸主

当记者问及许多传统书籍没有被经过授权就被搬上电子媒介,一直温文尔雅的于殿利先也略显气愤,表示最新版的词典都没有授权给任何电子媒介,他还告诉记者他自己一直反对制作简单阅读器,各种电子阅读器更新了很多代,但是核心还是在书籍,简单的做个“塑料壳子”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电子化的进程,于总是这样规划的再造辞书数据库,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一套,一些列书籍的作用,打造包括百种精品工具书,包括以汉译国际名著为核心的学术图书的数据库,其中《东方杂志》的数据库已经上线。

在于总看来,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任何类型的电子媒介都无法替代书籍给人的感觉,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是人们最总要的生活方式,纸质图书除了内容之外,感官上给人的感受已经越来越重要,在电子媒介流行的当下,纸质书被彻底取代的可能不存在。

商务印书馆迁至北京心未离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4年迁至北京,但是商务印书馆从来没有真正的离开上海”,当记者问及源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子公司时,于殿利先生如是回答。说道这个问题他略显轻松,摆了个更舒服的姿势继续说道:

“其实在上海一直保有着我们的机构,它们分别是负责老员工上海办事处,上海地区图书销售的上海经营部、以及负责编辑选题的上海信息中心,去年年底我们将上海信息中心改变成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公司,更是体现了商务印书馆要全面恢复在上海业务的决心。”

于殿利先生认为,促进商务印书馆回到上海除了在文化大时代的背景,商务印书馆有继续发展的需求之外,上海这个经济、文化大都市充满包容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需求、上海这个大都市对文化的需求相融合,商务印书馆上海分公司应时而生。

结语:通过这次和于殿利的交谈,我总结出版业核心在内容,只要搭配上新的媒介,就能发挥热量。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多关注我们用什么看书,却忘了我们看什么书才是最关键的,即使是肥沃的土地,没有种子也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与其关心传统出版业会在数字化潮流下受到何种挑战,不如关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老出版社能开出什么新花。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