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近二十年引进版图书的四大突破

我从1987年进入出版业,但是直到1995年才从出版的角度真正接触到外版书,因此我就主要从那个时间谈起,讲讲近二十年来自己所了解的外版书对中国读者的影响,讨论范围主要放在我所熟悉的非虚构类图书。

近二十年来,外版书在国内出版的品种数量是迅速增长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至今已经是包罗万象了。这些他山之石给中国读者带来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估量的。就我个人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打开国人全球化视野的畅销书

介绍世界新兴的、反映社会发现思潮及科技革命理念的图书要从1995年北大出版社推出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说起。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国人都还不知道INTERNET为何物,当有人向社里推荐这本书时(我当时在北大社当编辑部主任),对于是否应该出版,内部是有争议的。有人从政治角度觉得出这种书有风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担心没有市场。当时力主出版此书的是现任北大社社长王明舟。我个人认为,王社长对此书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理科背景。像我们这些文科编辑根本不知道比尔·盖茨为何许人,还曾在私下里议论说“一个计算机公司老板写的书就能卖得动吗?”此书出版后引起的轰动证明了我们的无知。此书出版时比尔·盖茨来中国做了新书发布活动,之后此书一路畅销,卖了四十多万册。此书的出版使当时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国人了解到了何为信息世界,并认识到互联网将对未来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这类图书后来出版的还有2001年引进的《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的中译本是我现在任职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但当时我还没到世图。听老领导说这本书是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由外商介绍给世图的,当时公司并没有认识到这本书的意义,但是在论证时有不少有识之士给予高度评价。此书提出了“财商”的概念,将现代投资理财的观念以生动有趣的描述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对于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对投资理财观念求知若渴的中国读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正当其时,当年销量也高达四五十万册。后来引进的同类的书还有2001年出版的《时间简史》、2005年出版的《蓝海战略》、2006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2011年出版的《乔布斯传》等。

从这类书出版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是本世纪初,这类书的引进出版多少还带有一些盲目性、偶然性,引进者对图书本身的意义并没有很清晰深刻的认识,但是越到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交流已经极其便捷,国外这类引导社会潮流的理念性作品能够很快被国内了解,这类书的出版也由少数出版社的碰运气行为变成了国内出版社竞相进入的红海。相当一些出版社都以品牌优势、营销资源高价竞争。

满足成长时期不同需求的“心灵鸡汤”

近二十年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加上教育滑坡和信仰缺失,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很多问题。由此产生的人们心理上的迷茫、焦虑和不安全感无所不在。在这种背景下,帮助人们调节心理、疏导情绪、激励意志的外版书应运而来。

在我印象中,近十几年来,最早在国内畅销的外版心理励志图书是2001年出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在国外销售平平的书之所以能在国内大卖,是当时的大环境使然。当时正值国有企业改制,大批人员下岗,铁饭碗日渐不铁,习惯了计划经济从一而终体制的国人普遍有一种茫然不安的情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进入现代企业,从以往的国有企业主人翁到老板管理下的员工,如何适应这种角色,以怎样的心态才能立足职场,对于职业规划比较宏大的人来说,也需要了解怎样才能尽快实现升职加薪进而成为职业经理人或者创业当老板的梦想。因此,出现了应运而生的经管励志图书引进热潮。这类书的名作有《人性的弱点》《致加西亚的信》《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这类书不仅有很多读者个人购买,企业团购也很多,成为企业职场培训的教材。

2007年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生存环境的变化,社会矛盾加剧,人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发面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狭窄,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负面情绪弥漫。

此时疏导情绪、调节心理的“心灵鸡汤”读物开始盛行。这类外版书很多,代表作有《不抱怨的世界》《当下的力量》《人生不设限》《秘密》《正能量》《自控力》等。此类书在国外属大众心理图书,相关好书很多。之所以这些书能在国内市场畅销,与国内出版商的概念炒作和包装很有关系。

拓展读者眼界的经典图书

1999年人大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梁晶引进了美国刚刚出版的经济学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当时《经济学原理》在美国刚刚出版,轰动一时。在学术界人脉甚广的梁晶编辑在当时留学归国不久的经济学家许成钢、王一江、李稻葵的帮助下,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

我当时还在北大社任职,时任社长彭松建多次提起这事,批评经济学的编辑说,为什么梁晶这样不是学经济学的编辑,能引进这样的书,而你们就不成?《经济学原理》以及一系列国外著名经济学教材的引进和推广使国内经济学界开始关注国外的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在推动经济学科研究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外版专业书出版在学科建设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外研社2000年出版的《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这套书采用原版影印加中文导读的方式出版,囊括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各个方向的经典。这套书出版后在专业圈中影响极大,使国内的语言学教学和研究者系统了解到国外有代表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外版书的引进推动国内某一个领域的发展在大众图书市场上也不鲜见。近几年来国内图书市场的悬幻、科幻图书热,显然与外版书的大量引进直接相关,《哈利·波特》等国外悬幻、科幻文学作品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悬幻、科幻迷,进而推动了国内此类图书的写作和出版。

尽管目前我们与国外相比,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不断的积累沉淀之后,不太遥远的未来出现好作品还是可期待的。

普及人文社科常识的思想性著作

社科人文经典类图书做得最早的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汉译名著”涵盖了国外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卷帙浩繁,贯通古今,名著名译,相映生辉。无数读者都是通过“汉译名著”了解了西方学术思想和专业理论,由此登堂入室,进入学术殿堂,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商务“汉译名著”这类的经典之外,国外还有很多通俗读物也堪称经典。比如:《苏菲的世界》《乌合之众》《少有人走的路》《九型人格》《社会性动物》《金枝》等,这些读物以精彩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的文笔将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这些名著引进后保持持久的畅销。我想从另一方面介绍的是近十年来引进的一些国外通识教育教材与读物。我认为这是近年外版书引进的一个亮点。这类图书较早引进同时也非常成功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2003年出版)。这是美国一本非常经典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类教材其实一些大学出版社也出版过,但都是以一般教材或学术书的形式出版的,面孔严肃,版式单一,因此很难引起大众关注。新曲线的做法是将教材进行了本土化包装,请了国内心理学数位专家作为译者团队,并以此作为卖点突出宣传,另外此书的封面文案和版式都下了功夫,使书的整体感觉像大众读物。后来,不少出版社和民营公司也都引进了国外人文社科各类经典教材与通识著作。

说到外版书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必定要提到外版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优势主要有三点:

第一,思想性。这里的思想性首先是指外版书的思想内涵容易深入人心。同时,基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很多外版名著思辨力很强,具有科学理性的批判意识,纵横捭阖,鞭辟入里,其思想张力和深厚内涵令人掩卷三叹。

第二,叙事角度。外版书的叙事角度通常很多元,新意迭出,不落窠臼。从中找不到八股的痕迹。无论是理论著作还是通俗读物,一般都有独到的叙事角度。

第三,文字表达。优秀的外版书文字表达都非常出色。与本土作品深的浅不了,浅的深不了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版书文字优美、深入浅出的作品比比皆是。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心理学与生活》以及后浪公司出版的《社会学与生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等,其实都是国外的专业教材,但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毫无枯燥之感。还有像《苏菲的世界》以及《万物简史》等名著其实都是杰出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普及读本。外版书能够有如此特色,与国外秉持通识教育的理念紧密相关,如此培养出来的作者,能够文理兼修,人文底蕴深厚,写出深入浅出的优秀作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