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杨雨:坚守心灵的纯洁与清澈,在今世知易行难

“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了良心和清白,至少我们还有屈原,他是这个民族最后的良心和清白。”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在央视“百家讲坛”于“端午时节话屈原”后,她的讲稿也经整理润色,以《魂兮归来》为名,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

■受访人: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采访人:夜雨(商报记者)

杨雨,197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自2011年起,在央视“百家讲坛”先后主讲过“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等,并有多部著作出版,还是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传播基地负责人。

□你讲过陆游、讲过纳兰性德,这次为什么要讲屈原?

■我是主动请缨要在端午时节讲屈原的,屈原不只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更承担着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理想,镌刻着这个民族对命运的忧思和对光明的渴望。但对屈原其人其作的评价,历来不一,在我看来,一个“清”字足以消弭众人的矛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在《渔夫》中的告白,也是他一生的坚守——他是清白的、是清醒的,也是清傲的。也因此,梁启超用“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热烈的情感”来概括屈原。但而在今世,坚守心灵的纯洁与清澈,又是一件知易行难之事。

□你对屈原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概括了这样四句: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谊、正道直行精神。但你也这样说——今人读穿越和魔幻,殊不知屈原是此类文体的创作鼻祖;若用一句话评价屈原那就是“再不相爱就晚了”,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全情投入好好爱一个人。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都很吸引年轻读者,如何把学术讲得好听、写得好看?

■其实我没有刻意去做,我之所以这样尝试,是因为,第一,我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我每年都从18岁开始生活,因为我每年都要教大一的学生,他们带给我很多新的东西。第二,古典诗词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不然就读不通,要把他和你既往的知识融为一体,而不要用第三者的角度观照,另外,还要用当代的语言进行描述。经典的魅力就在于能被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时代进行不同的诠释,所以对经典的解读一定要具有现代性。

□屈原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今人更注重现实的幸福和安稳,而不追求崇高,屈原的意义就如同梁启超评价的,他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热烈的情感”。不过,屈原严于律己、严于律人;但我们可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总有缺点的,我们可以更包容一些。

□你是湘女,怎么看楚文化和湖湘文化?

■很多人用蛮或霸蛮来形容楚人,楚人个性张扬,更注重经世致用,入世精神特别强烈。楚人很少留在皓首穷经的书斋,而是心怀天下,比如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等人都拥有这个志向。

□多次在“百家讲坛”做主讲人,除了这个平台带给你的影响力,还带来什么改变吗?

■从我的个人学术研究而言,我平时更关注问题的发展,很少集中关注某一个人,将他的资料重新梳理,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百家讲坛”给了我契机。另外是思维角度,上电视要准备通俗的讲稿,刚开始的时候很痛苦,因为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但现在感激这种挑战带给我的提升。

□很多人批评说电视媒体通常在迎合大众,你怎么看?

■迎合大众?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但后来释然了。文化不是精英的专利,老百姓也需要。电视是一种传播形式,学者埋首学问,其实也需要大众桥梁。像善于讲故事的人,你不需要发出评论,只要通过故事就能显示你的价值观,让人们从讲述中做出好恶判断。不过和讲故事相比,好像我更偏重对作品的解读。

□你怎么看市场上很多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诗词解读?

■很多书其实不是诗词解读,而是将自己代入的生活随笔,通常文笔很美。如果把它当作散文来看,可以让人如同喝清茶一般放轻松。如果是白领看,我是赞同的;但如果是我的研究生看,我会批评。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