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连环画《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大灰狼画报》、《熊猫百货商店》、《樱桃小丸子》和《机器猫》,请为漫画家丁午点燃一支蜡烛,愿他安息,感谢他为你的童年送去快乐。”2011年8月7日,大陆知名作家郑渊洁在微博上深情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漫画家丁午是谁?与声名远播的郑渊洁相比,大多数人可能很难在头脑里搜寻到这个名字的丝毫痕迹,然而他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印刻在了一大批“70后”和“80后”的集体记忆里。
2013年1月,丁午遗作《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出版。近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丁午的儿子丁栋以及丁午一生的忘年交梅青现身北京单向街书店,和读者聊这本可遇而不可求的书。
“父亲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漫画家丁午在晚年有一个心愿——将自己在1969年至1972年随团中央下放河南黄湖干校期间寄给年幼女儿蹇艾(小艾)的信找出来出版。然而,历经数次搬迁后,那些久远的信件早已不知所踪,直到2011年8月去世,老人也未能如愿。
“父亲觉得那是他一生中最欣赏、最得意的作品。”女儿小艾后来回忆道。
一年多后,儿子丁栋帮父亲了去了遗憾,他在收拾遗物时,偶然发现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着的正是父亲苦寻已久、写给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小艾的信,共61封,277面。
这些信,几乎每一封的开头都是“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最多甚至用上7个“特别”。
丁午1969年被下放时,小艾只有8岁,为让识字不多的女儿能读懂自己的信,丁午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在每一封信中都配上了诙谐幽默的插图。
信中插图都是用碳素墨水寥寥数笔勾勒而成,配合朴实浅显的文字,生动有趣地向北京的小艾讲述自己的乡下生活,以及心中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
随后,这些信件被送到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面前。该社是丁午生前所供职的单位。
“翻开这些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的信,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汪家明如获至宝,他认为如果将这些信件出版,将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独一无二的书。“在文革那样一个特殊年代,记录的又是他在干校的一些生活,和对8岁女儿的爱意,这都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父爱和特殊年代的一段生活真实的记录。这个不可能策划得出来,这种独一无二的书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汪家明决定亲自来编这本书,并从香港请来了在书籍设计界名气很大的陆智昌,“希望能不负它从时代碾压的夹缝中幸存下来”。
汪家明和陆智昌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四色印刷,图画不可以裁切,保留上面留下的那些历史痕迹,那些墨迹,抹掉的钢笔水,可能还有他(丁午)当时的眼泪,这些都必须保留下来。保留那些发黄的纸的原貌,才能感受到丁午先生在画信时候的心情。”
编辑该书时,汪家明要求保留画面上留下的痕迹,“那些墨迹,抹掉的钢笔水,可能还有他(丁午)当时的眼泪”。
中国版《美丽人生》
大陆女作家王小妮在看过《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后,在微博上写道:中国版《美丽人生》。
在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中,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对5岁的儿子揭示残酷的真相,便撒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的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的大奖。
在给小艾的信中,丁午也在精心编织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
有着文革记忆的人都明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干校”美其名曰“干部学校”,却是“改造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变相劳改所。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丁午当时是中共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的一名美术编辑,属于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而丁午的父亲是中国皮肤病和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母亲则是日本人。特殊的家庭成分注定让他在干校的日子充满了更多的艰辛和坎坷。
“那时丁午白天要种地、养猪、闲暇时还要做木匠、盖房子,劳动量非常大,非常累。”梅青回忆,“不过,丁午是个特别乐观而且有意思的人,我们在一起时,他总是能讲很多好笑的事儿。”
苦厄多艰的现实并未抹杀掉丁午追求生活情趣的知识分子特质。而出于对女儿的保护,他将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他总是能在艰难的生活中搜寻有趣的场景:割麦子时突然飞出一只野鸡,在野鸡呆过的地方发现七八个野鸡蛋;给猪打针时,揪着猪的尾巴满院子跑……他总是能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找到有意思的事做:游泳、钓鱼、养鸟、遛狗、下棋、打乒乓、演样板戏、画墙报……他把这些都写了下来、画了下来,寄给了远方的小艾,给她带去了无限的乐趣和遐想。
“不管是干农活、当木匠、做猪倌,还是在食堂掌勺,展现在我眼前的农村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小艾在受汪家明邀请所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章中回忆道。
至于生活的繁重、忙碌和劳累,小艾却很难在信里感受到。即便是生病、受伤这样的事,也被淡化成了“不值一提”。
“很显然,这是一本快乐有趣的书,一个8岁孩子认知力以外的世界在这本书里是不存在的,万物依照自己的规律运行,鸟在生蛋,树叶在落,雪默默地下,这世界的美好一点没少。一位父亲用一整本可爱的有字有画的信努力地屏蔽掉了不想让孩子看到的全部的现实的恶行和谎言。”王小妮这样诠释关于“中国版《美丽人生》”的论断。
除开竭力掩盖现实的艰辛和丑恶外,丁午还试图通过这些信让女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足够的父爱。几乎每一封信,他都以“爸爸特别特别想你”开头;他经常问小艾,为什么还不给他写信;从北京探亲回到黄湖,他会在信中重新回味与女儿相处的一个个细节:捉迷藏、逛动物园、吃奶油炸糕、打扑克、睡觉前的亲吻……女儿回信说她长高了,梳了小辫,他就画了一张自己和长高女儿的合影;有一天,女儿寄来照片,“爸爸把小艾的照片看了许多次,收到信封里,又拿出来,又收到信封里,又再拿出来……后来灯灭了(我们这里每天11点钟灭灯,跟北京不一样),爸爸还是想看,就划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灭了,就又划一根……”这封信中的画,是爸爸坐在床上盖着被子点着火柴看女儿照片,脸上流着泪。
他还在信中多次提醒小艾:要勇敢,不要害怕。要帮助别人。要坚强,要学游泳。
在无法陪伴的情况下,这些直白浅显但却饱含深情的文字和插图,让小艾在4年父女分离的日子从未失去过父爱,也让今天的读者能更加直接的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那份特殊的父女真情。
只是,现实最终还是在丁午心里留下了遗憾。由于长期两地分居,再加上性格上的差异,丁午在1972年与妻子离婚,这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愧疚。“父亲在年老时还常常为这事儿向我表达歉意。”小艾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里写道。
由于争得了小艾的抚养权,丁午终于将小艾带到了干校,并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时光,“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我们居住的‘六间房’,门前的‘二郎岗’,看家狗‘阿西’等,这些都在父亲的信里多次出现,我只需要把它们对号入座。在干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两年,真像父亲描述的那样新鲜有趣。”小艾回忆。
1974年,丁午和小艾回到北京,再后来,长大成人后的小艾东渡日本投奔亲戚,随后又横跨太平洋定居美国,而让她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些重复了无数次的“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父亲丁午在干校的劳累,小艾很难在信里感受到。即便是生病、受伤这样的事,也被淡化成了“不值一提”。
一个时代在琐碎的细节中复活
事实上,除开丁午在信中所表达的对女儿强烈的爱,汪家明说他更看重的是这些信件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
“没有什么文字和图像能比这些写画给年幼女儿的信件更能让今天的人们身临其境般地感知那个难以理解的年代了,因为这不是为任何别人而写画,而是以一颗慈父之心,极力想让8岁女儿看懂的写画,下笔之时,绝没有出版流布的念头,唯此,它才真实,才生动易懂,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品格。”汪家明说。
对此,王小妮持相同看法。她坦言,遇到年轻人问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样,常感觉实在缺少细节而空洞苍白,而《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完好地保留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很多珍贵细节——衣服上的补丁摞补丁和没有了脚后跟的毛袜子、早上4时起床劳动直到天黑才能休息、白天劳动晚上搞运动、用铡刀斩苏修的鼻子、想象父女挎枪参军参战、表演无限风光在险峰、练习快板、唱“东方红”、面对一千多人高唱劳动号子、出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主角杨子荣、嘱托要学习毛主席著作……“一个时代在这些看来琐碎的细节中复活起来。”
汪家明还认为,虽然丁午一直在信中刻意强调干校生活有趣和苦中作乐的一面,但想完全掩盖掉辛苦和荒唐、知识分子被改造的阴影以及情感上的伤害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作者极力想把干校生活诗意化、趣味化,反而使这些信中保存的时代信息更加令人伤心。苦中作乐,首先是苦,这种残暴的苦,强加到无数善良的知识分子身上,铸成国家的巨大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幸存的信件就有了更为独特的价值。”
在1970年8月30日的信中,丁午在信纸的左下角写下了三行补充:“爸爸给你写的信都收好,不要给别人看。”瞬间将读者从精心编制的童话世界中拉回到了那个灰色的年代。
人物简介
丁午生于1931年,贵州遵义人,原名蹇人斌。父亲蹇先器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曾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抗战中任国立西北联大医学院院长,是中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母亲根津寿枝子(日)。
丁午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1979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参与创办并主编《儿童漫画》和《漫画大王》月刊,创作长篇连环漫画《熊猫小胖》、《小刺猬》等,最早引进日本漫画《机器猫》、《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的中译名就是他取的)。许多中国“70后”、“80后”都是在他的漫画伴随下长大的,他们亲切地称他为“漫画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