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潘凯雄:“好书”究竟“好”在何处?

岁末年初,一些机构纷纷推出了自己心仪的“好书”榜,有Top10、Top30还有Top50。一般来说,只选10名者大抵是综合各类图书,而超出10名以上者则多采用分类排序。以每年出版新书几十万种比之于区区十来种“好书”,其入选门槛还是相当高的。

细加观察,在各种不同的榜单中,入选书目重叠者一般只有百分之二三十但绝不超过50%。有有心人就他所见过的“好书”榜作过一个统计,其结论是所有上榜图书的总数高达390种。如果这个统计数不谬,那至少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各种机构、各种名目的“好书”榜何其之多;二是即便榜单名目繁多,但重叠之图书依然不多。于是有旁观者称这些“好书”榜似乎只是为了显示发布者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清高而完全忽视市场因素,潜台词无非是说畅销书入选者太少,否则上榜书目的重叠率应该高许多;但也有人称某些“好书”榜的入选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市场销量高。

再细加观察还可以发现:这些“好书”榜有的就是发布机构自身的选择,有的则是他们组织部分专家推出。前者没什么好说的,不同机构选择的眼光与标准有所不同十分正常,但同一专家受雇于不同的机构时所推荐的书目竟然也可以不同这就令人玩味了。凡此种种好像都在顽强地证实着那句老话:见仁见智。于是,有认死理者又发出追问:这“仁”与“智”之间果真就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吗?所谓“好书”之“好”难道就没有一个相对共同的标准?特别是那些由专家选出的“好书”差异何以也如此之大?“好书”究竟“好”在何处?

坦率地说,本人原本就属于这认死理阵营中的一员。特别是这些发布“好书”榜的机构基本上都与出版和读书相关,其专业性应该有一定保障,况且能进入“好书”榜者不过10种,至多也就是50种。按理说,无论是什么机构,但凡是以专业的文化眼光,在每年数以几十万种的新书中选出区区10种好书,其书目重叠的机率应该不低,毕竟真正读书人心目中的“好书”标准总归有些基本的相通点:这就是读书人与出版人常说的传承、张扬和发现,至于在这三个关键词后所附着的内容似乎也不该存有太大分歧,比如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比如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等等,以此反观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图书莫不都是与之有着切不断的联系,这也应该就是那些被称之为“好书”者所理应担当的“生命之重”。

然而,本来就是如此简单清晰的事儿,在当下斑斓驳杂的所谓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却不得不变得模糊起来,就连《红楼梦》、《尤利西斯》这样世界公认的大经典都能被评为“十大最读不下去的书”,又还有什么不能被颠覆的呢?姑且用社会价值多元、需求多样这样正面的描述平和地面对和理解这种种“浮世绘”,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好书”之“好”差异之大自然就不是师出无名了。

如此这般翻来覆去,全然没有回答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好书”究竟“好”在何处?文章要结束了还不作个交代显然就犯了文不对题之大忌,于是不得不斗胆说出本人心目中的“好书”之“好”。在我看来,所谓“好书”大约有两类:一是终将为人类文明所共同认可接受并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的图书,它们在浩瀚的出版物中终究只会是沧海一粟,无论是写书人还是出书人抑或是读书人,如果能够与这样的一粟有缘那绝对是三生有幸;而另一类则是你心目中真正认同的“好书”,而这样的“好书”比之于前一类则无疑要多得多,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何其大也,但我强调的是“心目中真正认同”,也就是说读书贵在用心、重在独立,那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式的阅读者永远不会识别真正的“好书”。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