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田丽丽:青年人如何在品牌战略中发挥作用

5月8~9日,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热潮中,在全国青年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经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领导批准,集团团委和集团公司青年联合会举办2014年团干部和青联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田丽丽在培训后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全文如下:

如何在集团品牌战略中发挥聪明才智,切实推进集团品牌战略的实施,应当是集团每个青年人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所在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是一份有着独特定位且运作成功的出版传媒行业报、专业报。与集团内的众多老字号相比,商报19年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在近年来全球纸媒生存维艰的环境下,商报不仅经营业绩年年上升,且品牌打造成效卓著:200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期刊协会等授予“最受广告主、广告商青睐的行业报”荣誉;2011年中国传媒论坛学术委员会、史坦国际STANCHINA等知名机构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媒体品牌”;2011、2012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0所顶尖新闻学院几度评为年度“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商报品牌十强”、“中国行业报品牌十强”,2013年被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央视CIR等权威机构推选为“最具成长价值媒体十强”,荣登2012~2013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唯一入榜的出版传媒类媒体。结合商报的品牌打造经验及刚才的小组讨论,我仅提出几点与在座的各位青年同仁分享与探讨:

一、做好本职工作,创新延伸自己的工作链。品牌的最核心资源往往就是这家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对于商报以及集团内大多数成员单位而言,优质的内容产品就是我们的最核心资源,没有了好的内容,品牌就无处可依,没有好的品牌,再好的内容也无人问津,优质的内容和品牌是互为依存,相互提升的。因此,我们每个青年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甘于做一颗合格的、优质的螺丝钉,但这还不够,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延伸自己的工作链,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中华书局的“诗词中国”大赛,华文出版社的“书法节”等等。举一个最近的实例,4月24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和安徽出版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出版传媒集团信息工作会,全国33家出版传媒集团的办公室负责人参会,会议不仅探讨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办公室工作的职能定位转变,深入交流了工作困惑和难题,还就未来设立信息共享机制、深入合作等达成了共识,各集团代表非常感谢商报搭建这样的平台,并希望以后会议常规化。通过这样一个只有几十人的会议,商报不仅与安徽出版集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参会人士对商报这个品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认同,对于商报未来在集团层面的报道、经营工作也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会人士此前并不知道商报是由中版集团主管主办,经此一会,不仅商报的品牌,中版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也得到了传播。这也是要说到的第二点。

二、把个人品牌建设和单位的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传播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一家企业的品牌建设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一张生动的名片,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个人品牌建设好。关于建设个人品牌,谭总在2012年“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建议青年朋友们“六个学会”:学会理想、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坚韧。这不仅适用于青年成才,同样适用于青年的个人品牌建设。从传播学上的六度分隔理论来讲,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相识最多需要经过6个人,如果集团的1500多位青年以自己的良好品牌在社会交往的同时,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也随之辐射开来。

三、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说到当前的社会交往,必须提到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传播效果不容小觑。许多企业都开设了实名认证的企业微博、微信,但普遍存在粉丝不足,互动不够,内容单一等问题。与集团微博的“内敛”相比,某些业内人士的个人微博显得高调许多,有的粉丝达数百万巨,成为免费宣传集团品牌的一个绝佳平台,从中可以借鉴的是,青年人是微博微信的这些新媒体应用的主力军,如果我们在微博微信的应用中,稍加用心,比如微博中的实名认证、单位介绍,微信的关注和转发,等等,都可以很轻松的传播集团品牌。在刚才的小组讨论中,有的单位已经组织专人在做这些事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座各位都是新媒体应用的高手,相信许多人已经在自觉做这样的工作了。

品牌经营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集团整体品牌经营战略下,青年人更需要做也可以做到的就是从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着手,把品牌建设和传播日常化、个人化。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