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思考的难度 经典的温度

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版《随想录》面市

201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8月16日,上海书展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作家赵丽宏现身“巴金和他的《随想录》”讲座现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一起分享阅读这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感受。

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巴金素来被誉为“人民作家”、“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为数不多的对文学界、思想界始终保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要真切把握这些赞誉所代表的准确含义,要理解巴金对于我们的深远意义,《随想录》的阅读都是一种必需。为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对《随想录》进行了全新的编校,并增补了由巴金故居专门提供的插图,图文并茂地见证了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这就是新近推出的《随想录》(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版)。这部经典的著作,依旧用文字散发着它精神的温度,并提示我们思索《随想录》在当下焕发的新生意义。

历时八年完成的《随想录》最初连载发表于香港《大公报》(1978年12月),收录巴金先生在“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最初是由香港、内地先后推出单行本出版发行,1986年12月,《随想录》最后一集《无题集》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时至今日,《随想录》已经出版近三十年,引领和滋养的读者梯级分布在各个年龄阶层。

《随想录》被赞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它的文字甫一发表,就在当时的文坛引起震动,在“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于迷茫的畏缩中时,巴金用他极其真切与坦诚的文字,开始了对于“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并把自己一并置于要剖析的灰暗之下,他用棱角分明的文字,痛彻心扉的反省,接续了“五四”知识分子的血脉,开始肩负起对这个大病初愈的国家的责任,对发生在当时的各种事件一一表明立场,他用铅华洗尽的质朴告白,艰难锐意的思想开掘,开始体恤和抚慰这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引领当时纠结纷争的文坛,向着更加温暖和光亮的地方前行。正是这种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有些奋不顾身的投入和担当中,巴金完成了对1978-1986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文艺等领域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对话,也正是在这本要“说真话”的书中,巴金完成了由文学大师向思想大师生成的浑厚转变。所以,陈思和说它“是对八十年代的一个伟大记录,是对这个复杂时代的总结,是思想界的百科全书”。

《随想录》虽然是巴金晚年的创作,但是这本书里激荡的那种炙热的情感,却使巴金重拾了“五四”新文学开创之初的青年精神,这和当时八十年代——共和国的青春期的社会氛围是如此之契合,以至于当我们今天回望那个闪耀着梦想、鼓荡着激情的八十年代,似乎可以说,巴金《随想录》的创作是为随后到来的明媚的八十年代吹散了最后的阴云。

《随想录》绵延久远的意义,当然不仅限于八十年代。它所显现的一个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立场的思考和坚守,和对于所处时代的独立判断与担当,在当下这个信息流转迅疾的时代,似乎更加显示出它的高贵品质来。当我们被越来越多的信息流量携裹,被越来越同一的声音喧嚣淹没,独立的经过审慎思考的判断立场和个性声音,已经是这个时代微弱的凤毛麟角。在这一刻,静心捧读巴金的《随想录》,就会知道,任何时候独立自由的思考,都是难的。而正为此,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全新的《随想录》来纪念诞辰110周年的巴金,也可为用意深远。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