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坦言,自己是个生性懒散的人,“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这辈子都不会写这么多字”。她说,之所以做了记者,一是自己对一切新奇的事情都有兴趣;二是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唐德刚、陈香梅、王赣骏和何振梁,这些名字对于学生时期的她而言曾是另一个世界,而有一天,当这些人都成为她的采访对象时,她由衷地感受到那种叫做“奇妙”的快乐。她就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菁。为何选择这份职业?对于这份职业又有着哪些情结?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了李菁。
“稀里糊涂”走进三联
在到《三联生活周刊》工作之前,李菁曾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做了5年编辑,她形容自己在这家名头很响的大公司里扮演的是“御用文人”的角色,诚如她自己所言:“养尊处优的生活过得越久,心里越没来由地空虚。”
奉献了5年的青春之后,当在网上偶然看到《三联生活周刊》招聘社会部记者时,李菁怦然心动,义无反顾地投入“围城”外火热的生活。“不能忍受生活数十年如一日的样子,并且那几年对于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想法也越来越明确。”
那时的《三联生活周刊》正处于影响力拓展阶段。李菁回忆说:“当时的招聘并没有什么硬性条件和要求。”带着自己的简历和写的几篇文章,李菁接受了时任《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负责人李鸿谷的面试。“之前的心态是比较放松的,但面试时一连串的追问却让人有些招架不住,估计是在考验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当年这些挑战神经的问题,李菁已淡忘了细节,但对“追问”二字记忆犹新。
就这样,抱着试试看心态的李菁,“稀里糊涂”地入职《三联生活周刊》,一切从头开始。“当时最困难的是找到自己能上手又符合杂志需要的选题。”这成为当时初到《三联生活周刊》工作的新人李菁必须要克服和面对的现实问题。李菁仍记得自己到《三联生活周刊》之后的第一次出差,“食宿、采访都要自己去落实”。她忍不住问自己“是否自讨苦吃”,但是很快这种质疑就被这份工作带来的热情和挑战所替代。李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专心致志地完成新的选题,如何调动自己的资源和能量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她坦言,每一次出差采访都很辛苦,但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记者做的是“手艺活”
为了一篇几千字的稿子,李菁可以找到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展开采访,名单列了长长一串,挨个儿联系。“读者最终看到的仅是杂志上的那几页稿子,但背后调查采访和资料准备的工作量却是巨大的。”在李菁看来,这种采访方式也几乎成为每个社会部记者的入门训练。
“记者要重视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这些是不能忽视的。要保持对事物中立、客观的态度,并进行准确表达,这都是有标准的。采访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倾听被采访对象的诉说和陈述,还要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将其在文章中呈现。”李菁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感悟,“记者干的是手艺活儿。”
多年的记者生涯,让李菁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突发热点事件的敏感性,“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将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采访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并将这些信息忠实、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尽可能地还原事情的真相。”李菁说,正是这种使命感和好奇心的驱使,让自己始终对人、对事以及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人性和人类命运不断追问。
很多看《三联生活周刊》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口述》栏目印象深刻,李菁正是这个栏目的主持记者。在很多人眼里,“历史”是一个冰冷而生硬的概念或符号,而在那些受访者身上,历史是他们曾经经历的生活,是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李菁透过这个栏目让我们看到历史是流动的,它既温情又温暖。谈到做这个栏目与之前做社会新闻的不同时,李菁表示:“做社会新闻离生活更近一些,两者之间的一些标准都是相通的,就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对于当下媒体的公信力所遭受的质疑和挑战,李菁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面对着变化日益迅速的当今社会,很多时候情绪会替代理性的评判,我们要学会去分辨,认真、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文字。”
安静著文就是幸福
从最初的小稿到上万字的封面文章,从普通记者到主笔,这其中所历经的磨炼,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有体会。当被问及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所应具备的条件时,李菁说:“能不能写上万字的稿子、能不能写封面文章,这是‘门槛’。此外,对于记者的采访写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运用资料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也都会有较高的要求。其实,主笔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虽然李菁的语气淡然,但记者仍能切身感受到她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和坚守。
“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你会耳濡目染,无论是来自外界还是源自内心的各种因素,都会激发出你潜在的能力,让你在强压下去发掘出自己的另一面。当你扛过去之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更上一层楼’。”李菁诉说着自己入职《三联生活周刊》的工作感悟。
当然,对于这份挚爱的工作,李菁也会偶尔质疑自己的坚守,但这也仅仅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正如她自己所说:“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最终又留了下来——或许就是那种永远无法预料明天会出现在哪一个地方、和什么样的事件发生关联、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的感觉让我留下来的吧,这种奇妙的感受的确让我迷恋!”在李菁看来,记者始终站在社会的最前端,“我们要永远保持追问,不断地学习、读书和思考。”
当被记者问及是否考虑转型时,李菁坦言从未想过,“能安安静静地写好自己的文字,于我而言就是很幸福的事情。”而对于年轻的媒体人,李菁也有着自己的建议:“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和事业,因为热爱是一切的基础。从做好自己的每一篇稿子开始,不要好高骛远。”
人物素描
李菁,2001年5月入职《三联生活周刊》,任社会部记者,现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先后主笔《“中国好声音”还能火多久》《黄永玉:一蓑烟雨任平生》等报道。著作有《记忆的容颜》《往事不寂寞》《活在别人的历史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