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出版社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发展中心的钦峥,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此向大家汇报一下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运营的情况,并且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从事新媒体产品设计几年来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运营的现状。我把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运营以2011年作为一条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内,我们于2001年建成了官方网站,2005年开始和龙源期刊网等六家电子杂志平台商合作推出了付费电子版,2008年开始陆续和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合作推出了彩信手机报。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产品运营则是从2011年后正式开始的,在这一年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我们在苹果和安卓平台上同时推出了1.0版的手机客户端,然后基本以每年一个大版本的速度进行产品迭代。2012年我们逐步推出了苹果、安卓和WIN8三个平台上面的PAD客户端。到目前为止,三联生活周刊手机客户端累计总下载量已达到将近200万份,PAD端的累计下载量也已超过了100万份。2010年初周刊开通了新浪微博,目前累计的粉丝量达到1067万。在2012年我们推出了微信订阅号,到现在已经拥有80万的订阅用户。同一年,我们还在PAD平台上面打造了一本全新的原创电子杂志——《三联生活节气刊》,这本以节气为出发点宣扬传统文化和优雅生活方式的电子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设计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每期的下载量已经突破两万份。2014年我们和亚马逊中国开始合作出版E-ONLY的Kindel电子书产品,目前已经出版了《四大名著新说》、《茶酒二事》、《中国式非主流成长》、《到西藏去》、《不会说话的爱情》、《隐秘的普罗旺斯》、《行走土耳其》、《最美的新疆》等等共13本KINDEL电子书。2014年底我们与凤凰FM和喜马拉雅网合作推出了“听周刊”有声阅读产品。到目前为止,官网、付费电子杂志、手机报、手机客户端、PAD客户端、微博、微信、独立电子书刊和有声阅读产品,这些产品构成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产品矩阵的主要框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和数字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这场无法回避的挑战中,传统媒体拥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中风险和机遇并存。如何迅速地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生产出适应读者新的阅读需求的数字化产品,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课题。传统媒体如何构建新媒体平台,如何利用新媒体产品帮助传统媒体走出目前的困境,我认为有如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立足自身资源建设新媒体产品线。传统媒体优势在于拥有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有丰富的策划和执行能力,有长期积累形成的品牌影响力与公信力,还有一批具备较高忠实度的受众群体。而缺点在于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成本高昂,阅读局限性大。而新媒体丰富活泼的表现形式、低廉的传播成本、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和多点对多点的发散性传播特征这些优势正好能够弥补传统纸媒的不足。我们应该从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结合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来设计新媒体产品,达到强化自身优势资源的目的。以周刊为例,“封面故事”是周刊每期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从确定选题开始,我们就会在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宣传,中途会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不同形式不断发布采访花絮和进展,对于长篇的文章我们会提取精华部分制作成美观生动的HTML5动态页面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杂志上市后,还会在各个数字平台上形成话题讨论,促进编读之间的交流。同一个内容来源,最后会在不同的新媒体渠道中形成不同形态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阅读需求,从精炼的短文到长篇全文,从图集到音频产品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是注重用户需求,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发新媒体产品。新媒体产品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面向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技术手段,我们现在可以方便地对用户的阅读行为习惯进行分析,确定哪些用户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粘性。通过对用户浏览行为的分析,三联生活周刊客户端可以在每天早中晚不同的阶段分别发送不同长短、不同风格的内容,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在客户端产品的设计上,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允许用户自由定制内容甚至界面风格,这样即便是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的用户手中也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搭建社区,做好社会化营销推广。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是目前的趋势,而微博、微信是当前社交网络的代表,虽然微博已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内其作用还是无法被轻易取代的。有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微博是广场而微信是客厅,微博更适合宣传推广和信息的散播,微信虽然在传播力上不及微博但更适合用来维护客户关系和进行精准营销。对于媒体而言,这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了解这些社会化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不同的营销方案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大环境下,纸媒进行数字化产品平台的构建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积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将传统媒体的优秀内容以新媒体技术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努力适应新的用户需求和市场需要,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发言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