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只求有利于学术 不求闻达于世间

作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以出版人文社科学者原创新著为中心的学术丛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自1994年出版第一辑以来已推出15辑近百种学术专著,20年来见证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变化。丛书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评价该丛书是“国内唯一长期出版、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丛书,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代表高水准学术研究的品牌”。

合作缘起

跨国奖掖中青年学者

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思想启蒙,中国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日渐成熟。但在当时对于初出茅庐的学者来说,第一本书是最难出版的。三联书店适时地策划出版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专门着眼于中国中青年学者的原创著作。

忆及丛书的诞生过程,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董秀玉表示,从1986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三联书店出版的基本都是引进版图书,为了平衡出书比重和选题结构,三联书店希望出版原创作品。而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著名汉学家韩南教授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帮助中国的年轻学者推出他们的第一本书。因此,当三联书店向哈佛燕京学社建议资助中国国内学者出版他们的学术成果时,双方很快达成共识。

出版20年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获得了出版界、学术界和读者的认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谈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术界处于整合、创新的关键时期,需要年富力强的学者运用新的思维和理论解决中国的新问题,在人文领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丛书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其时,对于奖掖学术、鼓励后进意义重大。目前,丛书作者中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当今学界的中坚力量,在海内外也具有较强影响力。

选题甄选

宽而无形有重心

在书稿的选择上,丛书注重“软硬搭配”,不一味地出版哲学、思想方面专深的著作,也不片面地突出研究课题的可读性、现实性,同时欢迎跨学科、使用新方法的研究成果,有关传统研究课题的著作则希望具有突破性。

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生前多次主持丛书的评审会议,对确定丛书宗旨和发展方向做了重要的奠基工作。在他看来,丛书选题“宽而无形中又有重心”,“我们既回顾,又前瞻。我们既有中,又有西……不是单纯地为了与世界学术接轨,而是志在要世界学术同我们接轨”。他对于丛书宗旨的定位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丛书中很多著作的学术生命颇为长久,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自出版以来每年加印一次,已经印刷16次,总印数达8万册。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倪梁康的《现象学及其效应》、张祥龙的《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等二三十部作品,不断增订、修订,再出新版。

“能够取得一些成果,丛书编辑有很大功劳。编辑是螺丝钉,而且是关键的螺丝钉。”在董秀玉看来,没有巨大的学术热情、学习精神、服务精神和细致工作的态度,是做不好丛书编辑工作的。

书稿选拔

匿名评审保证质量

在丛书创始之初,哈佛燕京学社就提出,要按照国际制度,严格评审、培养规范、提携新进。这一要求不但得到三联书店的积极响应,而且几乎与中国学界元老的想法不谋而合。丛书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从设项、遴选、签约到编校、出版和发行,基本按照国际学术惯例进行运作。学术委员会囊括了各学科的顶级学者,如厉以宁、李学勤、陈来等。评审流程往往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因此,只有在某领域多年深造有得或是创新性十分突出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在三联书店为纪念丛书出版20年印制的书目扉页上印着这样几句话:“展望未来,丛书将稳健地推出新著,推举新锐学人,推进更具根本性的研究课题。丛书的出版,将更深层地应和中华文明复兴的时代诉求。”在丛书出版20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以精装方式出版的修订版,分为文学、史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四大类,首批7种在今年年内出齐。

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表示,今后将继续出版具有学术潜质的中青年学者的原创精品,确保入选丛书的著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通过丛书的版权输出大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认为,丛书开启了中国出版界与外方合作的成功案例,三联书店将坚持丛书开创的良好传统,不能降格以求,同时继续支持原创、鼓励创新。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