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主办,《图书馆报》、《新华书目报》、北京社馆直通车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年全国馆社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馆社高层论坛旨在搭建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馆配商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已连续举办九届。本次论坛以“创新发展与文献资源建设”为主题,嘉宾就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嘉宾观点犀利,妙语连珠,风趣幽默,现场听众时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时而埋头,奋笔疾书记录下重要的观点,时而全神贯注,会心一笑。以下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潘凯雄的发言。
创新发展和资源建设涵盖了创新、文献和馆社三个关键词。创新比较好理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放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是当下时代的主旋律。文献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资料。馆社是指处在出版业上下游链条关系中的中间环节。文献和馆社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明晰,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则比较难界定。因此,应当准确界定创新,使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因素。直接解读如何创新有相当的难度。从逆向思维出发,用排除法来判断哪些方法是创新或不是创新,哪些不能简单地创新,这也许是有效的方法。因此,我提出若干问题向诸位请教。
第一个问题,是不是坚持以内容为王,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王?这里面有很多的伪命题,但现在的确有这种看法,说互联网时代内容的获得变得更容易了,互联网每周都产生大量的内容。我们要追求能为王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创新遇到的最大问题究竟是优质原创内容的匮乏还是基础科学能力的不足?我认为更突出的问题是优质原创内容的严重不足。目前,单纯以增长量评判我国的出版业业绩是过于简单化的。应当对这四十多万种图书品种作结构性的分析,以判断到底是不是优质原创内容严重匮乏;
第三个问题,不管是“数字化”,还是“互联网思维”,或是“互联网+”,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创新或仅仅是温和的改良?我认为在更大的层面上,这仅仅是改良。当然,某个局部可能是革命性的创新。另外,“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有些内容是“互联网+”无法产生的,靠的是个人的天才加勤奋,例如海德格尔只有一位;
第四个问题,不管是“数字化”,还是“互联网思维”,或者是“互联网+”,它们是馆社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还是助推器?我认为是助推器。根据不同的类型,“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为什么大众出版的数字化程度最低?反而专业出版或科技出版的数字化程度比较高;
第五个问题,新型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颠覆,还是对传统出版的业态丰富?现在行业内都在讲转型。我认为这只是出版业态的丰富,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不同意说转型。因此,正如刚才我提到的,从正面来讲创新是很因难的。然而,我可以把个人困惑作为问题提出来,请教于各位。
以上五个问题的提出使得本人有被视为传统出版卫道士的嫌疑。因此,必须对此作出说明,并作为发言的总结。首先,我不是简单的传统出版卫道士,而只是优质原创内容的捍卫者;其次,我从来不反对,相反还充满热情地拥抱“数字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和“大数据”进入出版业。我反对的只是那种貌似得时代潮流之先的观点或言论;最后,我支持创新,我反对的只是不研究实际问题,而只是不切实际、大而化之的创新。总之,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