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做“好书”不会赔钱

从三联书店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后,李昕没有离开从事了30多年的编辑工作。他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特约编审,每周一、三、五仍到出版社工作。但业余时间比以前充裕了,他终于可以为自己“量体裁衣”了。过去一年里,李昕出版了《做书:感悟与理念》《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两部作品。

其中《做书:感悟与理念》这本关于编辑学的感悟性著作,是李昕根据自己在高校、出版单位授课时的讲稿整理而成的,语言平实,非常好读。都说文如其人,3月9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到商务印书馆拜访了李昕。在分享做书理念时,他依然态度诚恳,直言不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曾说编辑职业“门槛非常低,道行非常深”。一些年轻编辑初入行时会比较迷茫,怎样才能评判自身素质和修养是否适合出版行业?

李昕:编辑要在工作中边做边学。好编辑要兼有“才、学、识”。“才”通常表现为表达能力;“学”指的是学养,更多指专业理论素养;“识”就是编辑对书稿的判断力。对编辑来说,最重要的是“识”。“识”就是眼光,编辑一定要有眼光。每个人都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个人才能,你在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识”不足,可以弥补,不是说“识”不足就必须改行。“识”是可以锻炼、培养的。只要多借鉴优秀编辑是如何判断的,多读好书,你的眼光就会发生变化。同时,还要多读和好书有关的介绍文章和书评,从中培养自己的眼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鼓励编辑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搞研究、搞创作。您自己是如何平衡编辑与写作的?一手编一手写对于出版工作有何好处?

李昕:上世纪80年代,我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文艺理论专业编辑,平时会关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也写文艺理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过上百篇。人文社的编辑都是专业人员,大家都是一手编一手写,文学交流的气氛非常活跃,交流空间特别宽广,可以互相影响、启发。

一手编一手写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没有人比编辑更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和特点,编辑多写介绍图书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为书做了宣传,对促进图书销售也有帮助,一箭三雕。另一方面,写作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加强学术训练,能让你在专业领域里进入更深层次,和作者交流对话更顺畅,也更能取得作者信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曾谈到,因为读者要求高,三联书店出书时“负担非常重”“压力非常大”,这让一些从业者感同身受。如今编辑人员能力水平不一,如何才能推进整个出版社做到拒绝平庸?

李昕: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很大,出版社面对经营中的现实困难,究竟如何解决?出版社老总要树立一种信念——真正做“好书”不会赔钱。精品好书会给你足够的回报,包括经济上的回报。个别出版社贪图眼前小利,处在一种饥不择食的状态下,不惜丢掉品位,牺牲出版社品牌和整体利益。这会造成出版社长期陷入恶性循环,出版社效益最终无法提高。

要形成良性循环,最关键要走品牌发展道路。近十几年来,出版界涌现的新品牌并不少。中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出版社做得很不错。出版社领导应有这样的志气,你出的书越好,你的好书越多。你的好书会给你增强吸引力,把一些好书吸引过来。要让大家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知道你的路数、品位与质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在《做书:感悟与理念》附录中提及我国出版业出现了滞胀现象,回到每一位编辑肩负的责任上,您认为如何面对这一问题?

李昕:编辑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定要把编辑工作作为人生事业,应该有文化理想和社会担当。激情是编辑成功的动力,编辑是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做什么专业,就要投入这个领域。编辑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创意上,还体现在为作品增值上,要懂得如何把一本书做得符合读者预期,形成“书感”。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