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最是书香》:喧嚣时代的阅读操练

res16_attpic_brief

书名:最是书香 作者:陈华文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中国历来崇尚读书、善于读书,“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便是生动的注解。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表明:一个不崇尚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全民阅读状况堪忧的国家,难以称得上是文化强国。著名教育学家、全民阅读倡导人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是书香》,作为一本文化与文学书评集,汇集了作者近5年来撰写的多篇读书评论文章。本书分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作家作品的人文之魅”、“外国文学的审美之维”、“海外学人的中国之思”四大部分,共计20多万字。书中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如同一幅微缩版的“文化文学地图”。

本书第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中,以《民国校长:大学之魂今安在》开篇。读完此文后,我感叹万千:民国时代虽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可是那些有气节的大学校长们,没有向困难和挫折妥协,在艰难的处境中办大学。那些老校长延续了中国的文脉,保存了读书人的种子,从而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奠基。虽然他们个性有别、办学理念有异,但是教育报国的梦想是一致的。我很佩服是梅贻琦先生,他在主持西南联大期间,为人无私清廉,可家里异常拮据,以至于太太为了补贴家用,瞒着他到昆明的街上卖点心!书中,不难看出陈华文对梁启超、王国维、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罗家伦、宗白华、梁思成等人是比较推崇的,从一篇篇文章中就很容易看出。

当今社会,不少人常常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我仔细想了一下,可能这和文学作品阅读缺位有关。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还能给心灵带来温暖。现当代中国文坛,不少好作家和好作品是值得关注的。《最是书香》第二部分“作家作品的人文之魅”中,围绕孙犁、王蒙、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张炜、格非等人的作品,进行不同维度的评论和剖析。孙犁是从解放区走出来的老作家,同时也是爱书如命的“书虫”。《耕堂读书记》是孙犁晚期的随笔代表作,其文字干净洗练、思想深邃、笔力老辣。作者很推崇孙犁的这本书,在《读书人的精神榜样》一文中,极为赞赏孙犁所言的读书“四勿”:勿做蛀书虫、勿做书呆子、勿为书本所束缚、勿尽迷信书本。当然,作者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从一本书或者几本书为切入点,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传递自己的阅读见解与主张。

作者的读书评论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国内作家作品,一些国外名家名作,也是他关注的对象。本书第三部分“外国文学的审美之维”中,他对托尔斯泰、马尔克斯、莫蒂亚诺、阿列克谢耶维奇、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托尔斯泰是人所皆知的文坛巨匠,他一生勤奋创作,不仅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复活》这类名垂青史的长篇小说,且一些随笔散文,也闪耀着智者的光辉。作者在评价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时写道:“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之路虽然不尽相同,可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若偏离或者放弃这种追求,生活则毫无意义。”作者不仅聚焦世界文坛的主流作家作品,一些中国人非常陌生(在海外却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他同样关注。他在阅读尼日利亚小说家奥克利的长篇小说《非洲迷魂》之后,一方面对非洲优秀小说家表现出佩服之情,另一方面也感叹中国读者对于非洲文学和非洲文明,关注远远不够,在当前开放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令人遗憾的。

近百年来,中国文明与文化一直被海外学者所注目。海外不少汉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乃至试图读懂中国,其中有不少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深度,丝毫也不在国人之下。本书第四部分“海外学人的中国之思”中,主要收录了作者在研读海外学者关于中国主题的作品之后撰写的系列思考文章。书中提到的费正清、史景迁、伊懋可、易社强、福开森等人,都是“中国通”,这些外国学人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无不充满尊崇之情。当前活跃在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何伟、比尔·波特,上世纪90年代曾深入到中国农村、工厂和底层群众中间,创作了影响力巨大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江城》、《黄河之旅》。他们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无疑是善意的。这些作品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一度起到了积极效果。作者对这些作品“评头论足”,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理性引导读者,换个角度认识发展转型的中国。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