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精品意识”成就精品出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曾讲“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的确如此,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实践创新,在这一伟大的时代中,中国故事、中国话语、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这些词汇不断地被传播和创造,在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比喻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伟大思想的进步与创新,这一切都需要出版业将其凝练成为时代的理论,更需要将其积淀成为跨越时代的思想。这一切出版工作的最终成果,会凝聚成为最优秀的出版物,要达到这一目的,出版业从业者所怀揣的“初心”,应是永恒不变的“精品意识”。

回首“十二五”

精品出版已经打牢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将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作为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的重要内容,作出了具体部署。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这是对“十三五”期间精品出版工程,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同时,也是对“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工作的肯定。回顾“十二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共经过四次增补调整,共列入项目3027个,截至“十二五”时期末,全部完成和部分完成2732个项目,执行率达90.3%。通过申报、论证、审核等各个环节的把关,推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精品项目成果。

围绕重点出版物的规划,已经形成了有辐射作用的“工程矩阵”:如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各个省(区、市)和出版集团(社)也推出了相应的配套工程,如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文库”出版工程,凤凰传媒与共青团中央合作开发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动漫版全媒体复合出版工程”,河北省的“新农村书屋”工程等。

上面的这些工程,保证了精品出版具有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也吸引了学术界、产业界的积极参与,推动精品出版工程走向更高水平。

身处新环境

精品出版面对众多挑战

一是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加速了内容生产速度,生产精品出版物的时间成本增加,这对于出版机构的耐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仅从市场效益出发,精品出版物的考核指标,在短期内不易衡量。

二是新的传播媒介丰富了内容的传播渠道,通过互联网的覆盖,任何能够接收到网络信号的终端,都能够接受或者发出信息,传统的精品出版物是否需要做数字化传播的设计,在各种传播渠道中,如何体现精品特征?又如何保证精品版权使用的合理性?

三是在读者端,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精品、阅读精品、理解精品、传播精品,都是出版业需要不断拷问自我的问题。

四是重点出版物的走出去,仍然任重而道远,有效的走出去路径,依然在找寻和探索之中。

面向“十三五”

精品出版要有精品意识

从顶层设计看,出版业需要有“精品规划意识”。我国的重点出版物规划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国家出版规划、省级出版规划和出版单位出版规划为支撑的三级规划管理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规划工作联合起来“打组合拳”的通常是质量管理保障,最近总局开展的出版物“质量管理2016”专项工作,查出19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予以点名,这对于精品出版也同样适用,精品出版不是没有错误,而是要把错误消灭在成书之前。“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精品出版的规划意识就是将“精品意识”体现在规划工作中,在起跑线上明确方向,才能保证在终点线前的最后发力。

从中层管理看,出版机构的运营和发展需要有“精品传播意识”。坦诚地说,很多出版集团生产的优秀出版物获得了很多荣誉,也争取到了出版基金的支持,但是作品的传播做得不够。以国内知名出版机构的新媒体使用情况为例,近期的《出版人》每月都会公布“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在榜单中会清晰看到:出版机构每月发布的文章数、平均阅读数、最大阅读数、点赞数等指标,与微信中其他类热门公众号的相同指标对比,会明显看出差距。从6月份的数据看,出版机构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没有一篇文章的最大阅读数能达到“10万+”。“精品传播意识”不仅仅是要将“美酒”端出“深巷”,更要将“美酒”的口味特点、适合顾客、生产日期、生产者、品牌历史等一切信息“打包”推出。数字化的传播环境,对精品出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注意的是——社交媒体传播泛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埋没”小众化和专业化的优秀出版物,这就需要出版机构管理者真正做到“知网、懂网、用网”,更具体地说,是要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学会“知传播、懂传播、用传播。”

从基层操作看,编辑队伍需要有“工匠精神和学术追求”。编辑是精品出版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编辑对自身的要求,就是对作品的要求。如果一位编辑本身是专家型、学者型编辑,他选择的作者也一定是学养深厚、治学严谨的专家。如果编辑本身具备极强的工匠精神,那么经过他打磨的作品,也一定会是精品中的精品。在编辑素质的养成过程中,编辑的培训工作,是帮助编辑树立工匠精神的有效渠道,近年来中国编辑学会组织了多期“编辑素质提高班”,邀请了曾国藩的研究专家唐浩明、登月工程专家欧阳自远、交响乐专家卞祖善、哲学专家楼宇烈等各个领域的“国之大师”,亲自讲述他们的从业经历、专业进展、行业动态、敬业精神。从“编辑素质提高班”的学员反馈看,都能够从各位授课专家身上,领略到鲜明的工匠精神和专业追求,这些大师把一个专业、一件事、一个人物研究到极致,这种“精益求精、深益求深、高益求高”的精神,使培训效果用“震撼”来形容也不为过。通过这种“宽视野、深内容、长距离”的编辑培训体系,有助于编辑找到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在内心深处认同和树立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