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孙月沐:推动出版产业转型 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5月11日-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应文博会之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出席了5月10日举办的中国文化贸易与文化双创大会,并作了题为“推动出版产业转型 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讲演。以下为讲演全文。

深圳文博会孙总参加活动照片_副本

孙月沐在深圳文博会中国文化贸易与文化双创大会上发表讲话

非常高兴参加这样的论坛、这样的活动。我来自中国出版集团。出版跟大家在座的上半场演讲嘉宾相比较而言属于传统的传播行业。这个行业的一员,能够在这个讲台跟大家一块交流,我们非常高兴。因为中国出版业跟全球的出版业一样,正在走向转型的路上,这个转型对所有的出版人,包括中国出版集团这样的国家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而且必须要认真对待。说到传统出版业,前些年,很多人很不看好,美国的预言家都说到某年某月某日地球上再也没有纸质的报纸了,前几年法兰克福书展也讨论图书“死亡时间表”。我们千百年的书本载体将来到底还有没有?如果有,会走哪一条路?这不仅是出版界关心的,也是大家关心的大事。

这两年全球的出版业在变化,变化的特点在往什么方向发展呢?两个词:一个是融合发展,一个是稳定前行。后一个非常重要。美国是一个风向标,美国这两年的纸本又开始上扬,我来之前查看了最新的数字,美国的纸本在上扬,而电子书在下降。同样,4月份在英国伦敦书展上英国有关统计数字告诉我们,纸本在上扬。这就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就是我们的转型到底怎么转?是舍去甲奔向乙,还是甲乙中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规律,还是随机的?这些是要大家认真考虑的。

从目前来看,关于出版业我想说以下几句话。第一句话是体量不大但是发展很快。中国的出版业多大呢?一年纯销售在750亿左右,大家可以想象,单从经济产值角度看,一个汽车厂就超过全国的580多家出版社,所以我们说体量不大。但是出版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中国的出版业这些年发展很快,我们中国出版集团发展很快,下面我会用数据告诉大家。第二句话是发展稳定但是融合比较好。在我看来,出版的融合比新闻的融合一定意义上说要好。中国每个省都有至少一个报业集团,但是众多报业集团大都没有转企。而出版已经市场化,中国的新闻业、广电业、传媒业、出版业,只有出版业转成企业了。出版业的出版融合、媒体融合企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所以说融合比较好。第三句话是产业比较年轻但是影响广大。中国的新闻出版产业是新兴产业。这些年来,随着政府提倡出版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较快。产业虽然年轻,但是,因其产品诉诸世道人心,因此影响力大,影响广大深远。第四句话是产业前景广阔但是变数较多。直到现在大家还是在讨论未来纸本会不会存在、会不会有,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形态?我只能告诉大家目前还不错。未来会不会一定是数字一统天下,真的不敢肯定也无法“算命”。但是可以肯定,变数越来越多,多得无法想象。

从出版产业本身来说,按照国际公认,可以划分为三大块:一类是大众出版,就是大家看的小说之类的,面向大众的;一类是学术出版或曰专业出版,出专业方面的书的;一类是教育出版,就是卖教科书的,以及配套相应的东西。

上述划分是经典的,也是传统的。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在不断变化,有的还是根本性变化。因此对出版业应该重新定义了。根据我们的观察与研究,概括说,当代出版业、出版产业,正在由原来定义成三大板块转为面向三大产业。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变革大变化,这是一个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大变化。其中新旧交织,传统与新兴交织,内容建设、传播方式与技术变化交织。第一个产业是阅读产业。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传统的出版业是我出书你拿去看。阅读产业是你要看什么我来出什么,以市场需求为基点,当然出版选择、出版把关、出版社会责任始终不会变。而且阅读产业范围广泛,不仅是纸本,还有各种各样的载体。第二个产业是传媒产业。传媒也是一个产业。包括报纸、图书、音像、数字载体,是一个大的传媒产业。出版业怎么转型,要向阅读产业转型,要认识阅读是什么。二要向传媒产业转型。要认识传媒是什么,传媒怎么变成产业。第三就是跟这次大会的主旨有关的,就是创意产业。一定是创意的。本来,做新闻、做出版、做数字载体都是需要创意的,所以提创意产业,或者说创意工业。我们认为,无论是做阅读还是做传媒,都要做创意。我们一定要认识两点:我们这些人,一是做生意、做产业,一是做事业、做公德、做功德。这是做出版、做阅读、做传媒、做创意、做文化的人的天然使命。如果这两点不能结合的话,我认为不应该站在这个讲台上,如果不做公德就只顾赚钱的话,肯定不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两点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软实力、硬实力,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好。

首先说硬实力。出版业的硬实力有没有?这些年的发展表明出版有较好的实力。首先是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产业,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有很多数据支持这一判断,大家可以去搜索。所以,综合国力一定包括出版产业。第二从经济竞争力看,这几年出版业经过改革、经过转型,转企改制,总体看发展较好。

更重要的,我们文化、出版、新闻、传媒业界还要有一个软实力。这个软实力首先是价值力。我们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是产品,但是在用户手里是特殊的产品,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价值力是我们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出的书,孩子们看,敢不敢带回去给你的孩子看,会不会戕害孩子心灵,是不是“谋财害命”?这是一个标准。全球如此。第二是传播力。思想、知识、文化、信息传播多久多远,这很重要。第三是影响力。优秀出版产品影响力之大十分了得,我们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在全球发行量5.8亿,冠居全球出版产品之首,影响力之巨可以想见。

所以,下一步中国的出版产业要往前走,可能会有几个点要关注:第一是融合化。载体多了,一要发挥各自作用,这是分工负责发挥作用,二是融、合,这是发挥合力,媒体融合,是篇大文章,总体说,刚刚破题。我们中国出版集团现在也是十分重视融合,重视媒体融合、出版融合、产业融合。第二是专业化。光讲融合不行,这是产业规律决定的,如果都去做“中央厨房”,都去做小而全的“合”,肯定会导致新的同质化,也不可能。解决方法是一定要有专业化、一定要有一个独特的方向。如果没有专业化,没有一招鲜,没有一个独特的方向,结果肯定是资本不认你的账,读者不认你的账。第三是市场化。一定要市场化、企业化,这个市场我认为不仅指资本市场、大众市场,甚至包括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市场。要走进市场、进入市场,活在市场,发展壮大在市场。这样,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才会真正成为好产业、大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中国出版集团是于2002年4月24日成立的大型专业出版集团,旗下云集了一大批历史悠久、品牌卓著的出版社,因此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的“国家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努力建设“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的重要指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有机统一,在做大文化影响、做强经济实力、做实改革管理上取得了新进展,坚持并更加明晰了一条以出版专业化为主体的中版特色发展道路。集团连续8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4次入选“全球出版50强”,2次入选“亚洲品牌500强”,首次入选“中国品牌500强”,4次荣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综合排名第一,荣获伦敦书展主席大奖“国际出版卓越奖”和三个提名奖,荣获“阿富汗总统特别勋章”和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出版集团越来越成为国际出版业聚焦中国出版的标志性企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夯实了出版业转型升级、构建大文化体系的基础。集团资产总额从成立之初的48.71亿元增长到183.16亿元,增幅276%;销售收入从30.55亿元增长到102.31亿元,增幅235%;利润从1.75亿元增长到8.02亿元,增幅358%;所有者权益从22.83亿元增长到101.04亿元,增幅343%;集团进入全国少数几家“三百亿”集团方阵。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7.30%,领先第二名近两倍。

二是坚持主流价值,壮大出版主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的地位逐步确立。集团成立内容建设委员会,发挥文化名家引领作用,推出一大批中版好书,如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订工程的新作以及《顾颉刚全集》《辞源(第三版)》《中国音乐百年典藏》等一批文化扛鼎工程,《老生》《极花》《带灯》《群山之巅》《邓小平时代》《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等一批销量10万册以上的畅销书,《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们的中国》《<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极简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主流》《看不见的森林》等一批有品质的好书。集团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榜、“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等12项出版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一,扩大了集团产品的主流价值引导力和海内外文化影响力,强化了集团主业在全国出版界的龙头地位和领先优势。在主题出版上,集团累计策划了近千种主题图书,入选中宣部、总局主题出版重点选题数量名列全国第一。推出了《抗日战争》《火印》《长征》《供给侧改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我们误判了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图书。集团还积极服务国家大局,圆满承办了伦敦、科伦坡、贝尔格莱德、白俄罗斯和美国书展的主宾国活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三联韬奋书店首开24小时运营,受到李克强总理致信赞誉等。

三是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集团围绕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两大主题,立足发掘世界话题中的中国现象、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更加注重策划面向年轻一代的作品,更加注重发挥海外汉学家的推介作用,更加注重拓展新兴国家市场,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南美地区的专题调研。集团已通过现代视角输出传统文化图书900种,通过厉以宁、铁凝、贾平凹等讲中国当代故事,通过恩道尔、狄伯杰等海外学者讲好中国话题,进一步做实做优“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曹文轩、杨红樱作品海外推广”“恩道尔地缘政治系列”“中国企业家与企业丛书”等重点项目。《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输出15个语种,《山楂树之恋》输出20个语种。搭建翻译平台,创办牛津大学翻译出版中心,建立百名翻译家名录,集聚了傅高义等欧美著名汉学家。通过推进与牛津、剑桥、施普林格等合作,加强“商务中华三联”学术出版对外合作等,落实中版图书“进研究机构”计划。通过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驻外机构合作,推动《汉语世界》海外落地等,落实中版图书“进课堂”计划。集团还通过做大会展平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如BIBF参展国家和地区已有86个,海外展商1379家,成为全球第二大书展。

四是数字集团初显雏形。集团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数字平台,如“易阅通”签约国内外出版社、图书馆500多家,覆盖机构用户4万多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数字传播中盘商;“百科三版”旨在建立国内最权威、最精准的在线百科全书;“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了我国最权威、最专业的整理本古籍3亿余字;“百种精品工具书”成为国内最大的辞书数据库,“荣宝斋在线”一站式服务已初具规模,等等。2016年,全集团数字化业务营收12.72亿元,增幅45.13%,保持全国纯数字出版领域营收第一的领先地位。

五是集团化建设成果丰硕。集团推动各项业务整合,资金整合累计净收益2.45亿元;纸张整合累计收入30.6亿元;印务整合集团内业务增长92.65%;物流整合约5亿元。重大基建工程取得突破。顺义物流中心投入使用,百科编辑大楼改造完成,上海虹桥出版创新基地基本建成,总店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建设,中国出版创意中心项目取得规划方案意见复函。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中国出版集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个成绩不仅是产值规模上的,更是社会效益与文化影响上的。取得这样的成绩,证明了集团化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也的确在体制、机制上激发了出版业的活力与潜力。去年中国出版集团发布了“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融合、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中版特色发展道路,以“三六构想”的升级版“两调四强”(调速度、调结构、强导向、强质量、强动力、强党建)进行战略布局,以“互联网+”“文化+”进行融合转型、多元发展,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四个转变”实现基本建成“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的战略目标。为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中国出版集团布置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以集团优质内容资源为基础,用“文化+”的方式,推动一个版本的多语种、多国别表达与多媒体、多业态表达,实际就是推动出版业的数字融合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能力与结构优化力度。在内容上集团要保持在传统出版中思想文化领域与社会科学建设中的引领与带头作用。集团积极参与总局“中华典籍整理出版工程”“国家学术出版工程”等重要工程与国家级基地的建设,推进二十四史修订、百科三版、清史稿修订等重大出版工程,在国家知识体系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国道路,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主题,配合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结合建党、建国、建军、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策划品质优良、反响热烈、市场认可的优秀主题出版读物。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完善投入扶持机制、奖励表彰机制、宣传推介机制,拓展少儿、教育、经管、生活、科技等基础薄弱产品线,调整优化产品线布局。

二是促进融合出版,推动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出版业不断壮大。出版业制胜的关键在于占据线上线下立体化出版传播模式。在数字出版领域,中国出版集团集中打造了古籍平台、工具书平台、大众平台、国际平台和语联网平台5个专业平台,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数字版将建成具有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内容精准、发布权威的“国家网络百科知识体系”;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了我国最权威、最专业的整理本古籍400多种,并在中外近200家图书馆和机构安装使用;商务印书馆的“百种精品工具书”将成为“工具书数字出版的成功典范”;“译云”作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翻译平台,目前覆盖32个语种,日均访问量达1亿次;“易阅通”成为一流的全球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服务平台,实现对机构用户和大众读者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面对近年来涌现的文创产品制作、网络游戏衍生、影视剧IP开发等图书出版的必要产业模式,作为以优势出版内容为主题的产业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将通过“中央厨房”的方式,将这些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版本开发成有声读物、游戏,甚至影视IP。

三是继续推进集团的国际化建设,提升对外传播的能力和水平。国际化、数字化、市场化是出版产业近年来发展的新形势。首先要充分发挥集团旗下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走出去”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中图公司在实物出口、数字出口、国际会展、国际出版和海外实体等方面都打下很好的基础。特别是BIBF参展国家和地区已有86个,海外展商1379家,成为全球第二大书展,图博会要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几个重要指标上,早日成为世界第一书展;其次是要继续在融合转型上发力,以打造国际数字中盘为目标,建设进出口、数字平台、按需印刷、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全产业链。在技术创新上,要加强数字平台技术的国际接轨、数字加工和服务技术的细分市场和不同目标客户的创新。以中图为主体,适时兼并收购上下游数据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进出口业务板块;第三是探索海外本土化运作,重启中版东贩公司业务,完成美国公司建账注资,积极稳妥推动海外并购。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当今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甚至是领军人物,中国出版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各位同道的大力支持,也期待与各位在文化产业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上,在出版项目上的共同策划、携手合作上,特别是在“文化+”、出版业的“互联网+”上能够一起交流经验、制定标准、探讨新路。我们期待与在座各位进行广泛的合作。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