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一部西方巨著如何落地中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国故事

一个是拥有200多年历史闪耀文明光芒的知识宝库,一个是正于迷蒙年代中渐渐苏醒的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它们彼此相遇。

1985年9月10日,作为这次相遇的成果,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工具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次以中文版出现在中国,至此,中国此前从未引进出版一套具有现代意义西方百科全书的空白被填补。而清晨排队购书的人占满王府井整条街的情形,也成为一个正在开放的国度对知识何其渴求的见证。

是无数双手推动着它落地中国,当《不列颠百科全书》宣布停止印刷,这一大部头进入中国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在这个特殊时刻再次回味。而在网络时代数字转型中,它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与中国的故事也远未结束。

邓小平多次亲自过问

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第一次接见《不列颠百科全书》美方人员时曾说“这是个好事情”,这部能让翻译家徐寿一再发出倡议、让钱锺书过目不忘的著作得以落地中国的背后,离不开几代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心血。

“他们很主动,”回忆起起中美双方就《不列颠百科全书》最初的接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阿去克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道。中美恢复邦交后,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便迅速向中国表达了合作意愿。“从经济领域考虑,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从地域而言,中国也应该成为这套百科全书一个重要的领域。”

美方最早发出讯息是通过美中贸易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翻译公司,那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刚刚成立不久。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知识;另一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需要借鉴。

双方初步接触后,美方提出要见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经过出版局报外交部后,邓小平同意接见。阿去克认为,这是因为“邓小平本身也是留学生,而且对《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比较熟悉。”1979年11月,邓小平接见了美方人员。

也就是在这次会见中,邓小平定下了基调:在中国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是个好事情”;邓小平还拍板说:“外国的部分搬你们的就是了,中国的部分我们自己来写”。

这次会见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大的支持”,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很多东西仍然非常敏感,“没有一个中央领导人的拍板,这套书是不可能出版的,”阿去克说。

事实上,这并非邓小平唯一一次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中国的出版而接见代表团成员。第二次接见是1980年,第三次接见是1985年。

“正是在1979年的第一次接见中,邓小平第一次谈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这个你可以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里面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说。

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赠送撒切尔夫人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中文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试印本。“现在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当时正是意识形态上反精神污染的时候,很多人甚至觉得这套西方国家的百科全书不大可能出来。而胡耀邦赠书,实际上也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支持。”阿去克说。

开启中国对外支付版税的先例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文化合作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不列颠百科全书》所具有的开创性不只表现在政治意义上。双方在谈判中所达成的版税协议,亦曾因引起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时的合约上有这样一条:《简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本报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发行权属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发行权全部属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中方同意向美方支付《简编》的版税作为咨询费。

这项协议的达成几乎是破天荒的,它令美国媒体感到惊诧不已,因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竟然能和美国合作出版一套百科全书,甚至一个中国官方出版社公开承诺向美国出版商支付版税,虽然它被叫作咨询费。

这大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尊重版权的案例,它开启了中国开始向国外著作权所有人支付版税的先例,而那份支付版税的合约也成为后来中国国家版权局拟定合约草案的最早范本。

“关键在于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之前,这个项目确认支付版税,实际上是在这个方面的国际形象的重新确立。”龚莉说。

中美专家激烈交锋“敏感词条”

如何将一部浩浩巨著完美地再现,并成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这是摆在所有参与《不列颠百科全书》译介工作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尽管比不上国外版本数千作者的豪华队伍,但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完成翻译和撰写,对于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无疑是幸福而又辛苦的付出。

文学泰斗钱伟长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故事曾一再被人提及,晚年的他甚至主动提出翻译科学家部分条目,提前交稿后,钱伟长幽默地说:“我为老伴挣了点买菜的钱。”

编纂队伍的核心部分——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也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中美双方各四个人,中方主席是刘尊棋,有两个委员,文科方面是周有光,理工科方面是钱伟长,秘书是徐慰曾”。他们的任务是对于百科全书中的每一个条目进行审核并就翻译等问题进行商议。

这毕竟是一本西方著作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的过程,在中美双方8个专家漫长的讨论过程中,到底有多少次拉锯、争吵,后人已经不得而知。

中美联合编审会所遵循的大原则便是邓小平所说的:外国部分照搬,中国部分自己写。编审会在具体工作中也形成“求同存异,协商解决”的具体原则。但毕竟是两种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碰撞和磨合。最典型的例子是“斯大林主义”这一词条,由于双方说法始终僵持不下,意见难以协调,最后双方协商决定取消——这也是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唯一被取消的词条。还有一些在中西方语境中存在不同解释的词条,经过多次协商,最后采取了模糊具体细节的折中办法。

后来的事实证明,邓小平说“外国部分照搬你们的”这句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诸如“人权”“舆论”这些在当时对西方而言颇为“抢眼”的条目,一万多字的内容也都得以一字不改地被翻译过来。

而在一些关于人物的条目上,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写法上,“他们一般会要求更多事实性的东西,反之评论性的东西很少;而我们认为一些评论还是要的。”例如在某个政治人物的条目中,“有几个孩子、夫人是谁”等这些在中国语境内不大可能出现的,美方则认为非常值得关注。

上千老百姓到王府井排队买书

就这样,经过编纂人员的不断努力,1985年的秋天,《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3卷出版。北京首发式那天,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的副总裁也到了王府井,“他惊呆了,因为还没开门排队的已经有一两千人,得要警察维护秩序。”

尚无广告的时代,买这套书需要预订。一整套书的价格是一百五六十块钱,相当于工薪家庭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吸引人们前来的只有一个原因:对知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首发式那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接见了不列颠公司的成员。

后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共11卷)发行十七万套。1997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20卷)出版,后来又出了国际中文版修订版。2005年《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作为21世纪面向普通家庭的版本出版。2011年,出版了修订版。

《不列颠百科全书》从1985年第一版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销售情况依然非常不错。“这套书最大的好处是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即使有过,例如《拉姆斯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最后只有这套书一直在销售。”阿去克说。

中文版目前不会停印

《国际先驱导报》:《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出国际中文版时经济出现了困难,应该看成是市场经济面临转型的问题吗?

龚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其实不是出现了困难,而是当时资金有些紧张,我们比较早地借用时常经济的手段来运做这个项目,《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个项目是要自筹资金,我们用银行贷款来作为资金支持。百科全书有一个特点是投资周期特别长,金额特别大,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出版不列颠国际中文版的时候,在资金上靠单位自身的周转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但是这个项目在出版后自身的经济运转是没有问题的。

Q:网络时代,大家对印刷品普遍不抱乐观态度,《不列颠百科全书》有没有销量下滑?

A:像当年17万套的销量肯定不可能再现,当年毕竟是纸本大行其道,并且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很需要知识。百科全书不是易耗品,而是一种藏之久远、非常经典的工具书,所以它有一定的市场饱和度,所以会受一定市场容量的限制,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现在科技的发展、网络查阅的便捷性等等对纸本都会有冲击,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这不是说纸本就没有市场了,相对还会有一些人群很迷恋纸本,另外纸本还是有它的使用价值。我觉得阅读的市场可能会被多种媒体分割,这种情况会并存一段时间。

Q:《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文版有考虑过像国外那样向网络版发展吗?

A:其实不列颠中文版的数字化合作早就开始了,一些电子词典已经在用我们翻译的产品了,至于下一步的合作也在积极探讨中。同时纸本现在还是会有一些市场,目前暂时还不会停中文版印纸本。(杨梅菊采访/整理)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对手们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印刷版丧钟敲响的过程中,给其最沉重一击的是维基百科,一个免费的人人都可以编辑的在线百科全书

200多年来,不管是纸质百科全书时代阶级或财富的象征,还是网络信息时代最权威的工具书,《不列颠百科全书》从来不是独行者,它一方面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与过去的自己做着抗争,一步步从书架走向光盘,走向鼠标那头的屏幕再到指尖滑动的终端;一方面与那些同样是“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百科全书们明争暗斗,它们有的逐渐没落,有的依然伴其左右奋力前行。

纸质对手日子都不好过

“推销员离开时没有签任何表格,给我们留下一堆我们已经有的书籍敷衍了事:一套维多利亚中期版的《钱氏百科全书》、《亚瑟·米的儿童百科全书》、《皮尔斯百科全书》、《维米托知识之书》。”2012年3月16日,当得知《不列颠百科全书》不再推出印刷版时,英国《卫报》的专栏作者IanJack撰文讲述与之有关的记忆。

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相比,IanJack觉得推销员留下的那些书都或多或少有些瑕疵。比如十二册的“钱氏百科”是战前的二手货,镀金字的书脊和大理石纹的扉页看上去很棒,不过因为出版太早,有很多发现并未收入其中,关于尼罗河的源头就是一例。“儿童百科”毫无疑问是20世纪的产物,书中也出现了双翼飞机的图片以兹证明,不过它善变无常的排列让人无从查起——它不是从A到Z的排列,而是从M到C再到Y。

整个20世纪,各种各样的百科全书出现在人们的书架上。除《不列颠百科全书》外,当时比较著名的还有《大美百科全书》、《科里尔百科全书》,三者的合集俗称为ABC百科全书,也被人称之为“世界三大百科全书”。

尽管都是“人类知识的总和”,但是三者各有特色。如果要寻找美国《独立宣言》等重要文件,那就非《大美百科全书》莫属。它的最初版本于1829~1833年间出版,内容偏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地理和人物资料,有许多人物词条是在其他百科全书中找不到的。而《科里尔百科全书》则创编较晚,1949年第一版面市。此书以大、中学生为主要对象,内容的编选考虑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且有编附内容分类的“学习指南”,但在深度上略为欠缺。

如今,传统百科全书的命运似乎都不那么乐观。《科里尔百科全书》的内容被微软购买,构成了《Encarta》的主要成分,一度成为最畅销的电子版百科全书,但目前已经停止继续开发和销售。而《大美百科全书》2000年被美商葛罗里收购后也一直在缩减,它后来开始打学术牌,试图把自己定位为学校的参考书,这一战略是否适应目前还不好说。

维基百科给其沉重一击

《纽约时报》给出的数据,也在印证着纸质参考书的没落:1990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美国一共售出12000套(每套包括32册),这是其销售达到顶峰的一年。而2010年进行改版以后,它总共只在美国售出8000套,还有4000套仍旧堆在仓库中。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主席总裁豪尔赫·考斯看来,终止纸质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进入新时代的仪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许多人更喜欢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雅虎等来寻找他们需要的信息,纸质参考书被互联网资源替代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印刷版丧钟敲响的过程中,给其最沉重一击的是维基百科,一个免费的人人都可以编辑的在线百科全书。

自2001年创办至今,维基百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从波士顿蜜糖惨案到加拿大犀牛党、从比尔·盖茨的家到仅仅持续了45分钟的英桑战争,从冰岛的伊斯兰教概况到第一只环游澳大利亚的猫科动物……很显然,传统的百科全书永远不会涉及这样的词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的百科全书”,精确性一直是维基百科的软肋。曾编纂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名学者就把维基百科比喻成公共厕所:你永远不知道最后一个用它的人是谁。

然而,2005年12月美国《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目前维基百科的准确度几乎可以媲美《不列颠百科全书》。《自然》杂志从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中随机抽取了同样的条目,评定的结果显示: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各有162个、123个常识性错误,并各有4个严重错误。不过,当时《不列颠百科全书》发布长篇文章反驳,称这个研究错误百出,“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地方。”

真正的“敌人”是自己

“这和维基百科或谷歌没关系,”考斯否认《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被谷歌或者维基百科打败的,在他看来,“仅仅是因为现在电子版的百科全书受众更大。”如同很多人所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列颠百科全书》也不例外。

在数字化浪潮中,《不列颠百科全书》一直在挑战自己,并且顺应历史的潮流进行变革。早在20世纪70年代,公司就开始了电子出版,1989年出版了第一个CD版本,1994年出版了在线版本。201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应用程序还向苹果设备提供完整的数字访问。现在的纸质百科全书收入不到公司收入的1%,85%的收入来自数学、科学、英语等课程产品,其余的收入均来自网站的订阅。大约有50万家庭每年付70美元购买电子数据库、视频、原始数据,访问移动互联网。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体积会变得更小。我们不会纳入每一个卡通人物,我们不会纳入每一个明星的情史。我们是有所抉择的,就是找到那些最重要的事实。《不列颠百科全书》无法囊括所有,但是它会一直是真实、正确的。”考斯表示会继续坚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价值内涵。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