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创刊40年 《新文学史料》建立中国新文学图谱

在众多的文学期刊和学术刊物中,《新文学史料》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文学史料》创刊40周年纪念会3月20日在中国出版集团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指出,《新文学史料》是一份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伐的学术刊物,它的办刊宗旨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新风紧密相连,它以自己的方式内在地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改革开放让这样一份学术性文学刊物,以它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新追求。经过40年的努力,《新文学史料》建立起一个丰富饱满、姿态万千的中国新文学图谱,让为我们从文学史教材之外提供了大量新鲜生动的史实,也廓清了许多文学史实上的迷雾。

“《新文学史料》坚持端正的学风,良好的文风,这同样难能可贵。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包括在文学理论研究界,我们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着理论空转,缺乏作家作品依据,缺少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解剖的学风和文风。重复的观点、重复的引用、格式化的文体,有愈演愈烈之势。”阎晶明说,在此情形中,《新文学史料》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它不求文风的花哨,却要求史料的扎实,它不摆理论的架子,却要求下笔有根有据,无论是否有大胆的假设在先,它更强调每论都要小心求证。比起单调重复的学术腔,这里随时可以读到让人欣喜的资料,获知未曾听闻的逸事,帮助我们理清一段纠缠交错的人与事的林林总总,补充未曾得到过的史料细节,打开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40年的《新文学史料》毫无疑问是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书,是一部鲜活的中国新文学史巨著。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认为,4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历经起伏,不少刊物昙花一现,而《新文学史料》40年一路走来初心未改,始终保持品质与水准,这份执着与坚守令人赞佩。《新文学史料》也因此成为新时期以来的名牌期刊,在海内外学术界、文化界享有声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包括茅盾先生在内的一大批作家的支持分不开,与史料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界的作者们的支持分不开,也与《新文学史料》几代办刊人的努力和付出分不开。楼适夷、韦君宜、牛汉这些创办者闪光的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文学出版的史册上。他们确立了《新文学史料》办刊宗旨,始终保持开放求实、端正无私的学术品格。新一代的办刊人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将关注的目光向当代文学、文化领域延伸,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红色经典、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家作品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呈现,凸显了当代文学的存史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从现代文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新文学史料》三个重大贡献:第一,《新文学史料》40年来致力于史料的发掘和存留,奠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基石。40年来,《新文学史料》见证了现代文学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及时记录、留存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堪称历史现场的活化石。茅盾、冰心、丁玲、沈从文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都在《新文学史料》刊发过文章,这是一笔极其珍贵、不可复制的财富;第二,《新文学史料》40年来为现代文学的研究及时提供了许多新的论据和新的视角。刘勇发现,随着史料的深入辨析和新史料的不断发掘,越来越多地发现以前很多的定论很有问题,《新文学史料》从创刊以来设有考证、补证、来信摘登等栏目,及时对史料进行订正和辨析。例如曹禺《雷雨》首次演出的地点,多少年来文学史、戏剧史都说在日本东京,绍兴学者刘家思证出《雷雨》首次演出地点不是日本东京,而是中国浙江;第三,《新文学史料》40年来专注于史料的产生与研究,寻求一种研究方法的突破,同时对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带来新的突破。

《新文学史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办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题写。自1978年创刊至今,已不间断地出版40年,总计出版162本,成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大型“回忆录”、丰富的史料库。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