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承办、中国工人出版社协办的2022年度“出版视点”第二场专题研讨活动在京举行。著名作家周大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柱,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5位嘉宾,围绕研讨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得到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当下,出版业处于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出版新书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出版业大佬怎么想,如何做?在此,商报将与会嘉宾的发言,予以整理刊发,以飨业界,促进出版高质量发展,助力出版单位实现双效俱佳。
作家创作前的心理准备与双效统一
■ 周大新(著名作家)
我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每一部小说创作前,都有一个内心准备期。在这个准备期里,我会思考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题材。好的题材,能带给读者一种新鲜的精神刺激和惊喜。我在题材选择上通常注意三方面:一是要选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二是要选自己最有兴趣描述的题材,三是要选别人没发现的题材。
第二个问题是写什么样的人物。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写作的小说家,更应该争取把人物写得生动丰满。写同龄人的生活或自己偏爱的人物形象,都是可以将人物写的生动的办法。
第三个问题是展开故事。把别人讲过的故事改头换面再讲一遍,不是创新;讲一个无人愿听的平庸故事,不是创造。怎么办?只有绞尽脑汁去设计,铺下身子到生活中发现。一段故事要编织得精彩,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离不开作家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第四个问题是确定怎么写,也就是选择叙述方式。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叙述角度,即站在哪个视角去叙述。二是叙述节奏,即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叙述,可以舒缓、可以常速、可以急骤。三是结构样式,即全篇的框架结构。四是氛围制造,即让叙述内容笼罩在一种什么氛围中。五是语言样态,即使用怎样的语气与文字讲述故事。
第五个问题是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发现。一部小说的品位高低、能否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流传下去,归根结底在于作品的思想蕴涵是否深刻、能否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我认为文学家至今的思考,循着七个方向朝前推进:一是关于生命本身,二是关于人性,三是关于人生过程,四是关于人类社会制度,五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六是关于人与科学技术进步关系,七是关于人类未来命运。
这就是我在创作一部小说前内心准备的全部过程和内容。这期间,我没有去想经济效益问题。但可能正因为我想的不是经济收益,而是读者们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问题。这样,便打动了他们的心,慷慨地来买我的书。
以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推动双效高质量统一
■ 王斌(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当前出版业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用户越来越细分,意味着出版机构对内容的供给必须层次化、垂直化、精细化;产品结构从单一纸书不断向多元转变;销售渠道从传统渠道迁移到了新兴网络平台;内容生产方式、传播媒介以及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变革。
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传播价值成为新的出版评价体系。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最大化地发挥出版构建公共空间的作用。如果出版业的精品内容只成为“出版圈”里的评奖或只面向小范围的受众群体,那就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丧失了出版业意识形态引领的意义。
用“知识绩效”考量出版的效率和效能。在“知识绩效”考评模型中,首先强调价值排序;其次注重知识生产对社会的促进、出版业的公共属性和引领作用;最后,还要有超越性,要超越传统出版视角、机构视角和管理视角,以历史的长时段为维度,重新思考出版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价值,推动一个可持续增长的、以大众福祉为目标的范式转换,出版才能获得新的意义与可能。
以此模式为评价体系,对出版的理解将有一个全新范式。从市场角度讲,知识的分化带来了市场的分化,形成三个市场,即消费市场(流量经济、娱乐经济)、价值市场(知识经济、影响力经济)和观念市场(价值经济、稀缺经济)。从内容角度讲,知识的处理、生产、运营成为出版工作的核心。知识将成为出版工作的起点,成为一个流程和影响力中心,出版要通过知识的传播来聚集、关联用户。从传播渠道分化与融合的角度讲,出版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要同时发挥作用。知识生产的多元化造成传播的分化。信息出版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网络,知识出版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大众媒介,观念和思想出版的主要传播渠道则是通过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从产业发展角度讲,技术应用与媒介创新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行业生态角度讲,出版进入“生态系统竞争”阶段,精品出版成为重要模式。
在新阶段,出版业必须要进行模式、流程和机制的再造,构建生态系统,重塑自身的核心价值、产业边界,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双效创新必须坚持价值出版
■ 白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我认为,坚持价值出版,是出版行业实现双效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坚持价值出版,就是要坚持出版有价值的好书;做有价值的出版人和编辑,就是要体现出版业的核心价值。
有价值的书,就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好书。做有价值的好书,一是不能去跟风模仿,不能盲目出版,不能什么畅销就出什么,什么流行就仿什么;二是要严格进行选题论证,坚持“精中选精、优中选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出版好书,关键在人。编辑、出版人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现价值。发现价值指发现并了解读者需求;发现图书创作主题,发现专家、作家、画家;发现确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的文本并向大众传播。二是挖掘价值。挖掘价值指的是编辑不仅需要将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排版结合,还需要在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对文本内容传达的思想精髓进行提炼,对图书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三是体现价值。体现价值指的是通过图书文案、封面设计、图书推广活动的话题讨论等多种宣传载体和推广营销方式来凸显图书的内在价值。四是实现价值。实现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优质图书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因为有了优秀的编辑,我们才有优质的图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出版社得以实现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而编辑也会在出版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如何做好双效创新?我理解,一是不能只追求体量、码洋和规模,要在追求文化影响、社会影响、国际影响的前提下促进出版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追求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不断优化出版业和出版机构的考核评价体系,用新的双效考核体系来考核、评价出版机构和出版业。三是出版界要自尊、自强、自立、自律。四是要打通所有的产业链,实现图书的破圈。五是要用足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做好两个市场。
“四个引领”“三个面向”推动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
■ 阚宁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出版的使命,更是出版的生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始终是双效统一的坚定拥护者、双效发展的积极实践者和双效创新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我们格外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成果。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四个引领”。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注重制订中长期出版规划。二是强化价值引领,精心谋划重大出版文化工程。三是强化高地引领,聚焦打造学术和专业出版中心。四是强化政策引领,积极优化双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战略、价值、高地、政策的四个引领,让出版单位和一线编辑有方向、目标、底气和动力,进而各展所长、大显身手,在坚守中锻造“四梁八柱”,在创新中练就“三头六臂”,完全可以为高质量发展做出增量、开辟新局、增强后劲。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三个面向”。一是坚持面向大众,增强历史主动,打造主题出版新高地,为全面、准确宣传新时代理论和实践成果做出新的努力。二是坚持面向世界,增强历史主动,打造原创出版新高地,为推动中华优秀学术文化成果“走出去”做出新的努力。三是坚持面向未来,增强历史主动,打造融合出版新高地,为更多立心书、传世书、良心书转化为大众读者喜闻乐见的掌中书做出新的努力。
最后,就推进双效创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出版强国战略和书香社会建设创新布局,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建议研究出台“中国出版高峰高原计划”,创设一批国家级学术或专业出版中心,大力提升高精尖原创出版能力。二是建议研究设立若干重点领域的专业化、品质化书展,搭建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更为广阔的交流传播平台。
踔厉奋发 谱写少儿出版双效新篇章
■ 孙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们认为,要实现双效统一、强化双效创新,一方面要有规范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扎紧制度的篱笆;另一方面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将制度要求落实在出版工作的全流程。
强化双效创新,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中少总社明确了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完善对编辑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将社会效益考核贯穿于出版工作全流程,积极探索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双效创新,必须坚持提高原创能力。通过严格选题论证,压缩无效供给,优化出版结构,单品种贡献度有明显提升,成功打造系列IP,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期刊出版,始终坚持以原创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夯实原创基础,实现双效统一。
强化双效创新,必须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少儿出版人要主动从服务党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局出发,努力形成品牌效应。中少总社策划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物和主题绘本,帮助少年儿童打好精神底色,获得了行业和国家级奖项,实现双效丰收。
强化双效创新,必须坚持品牌深耕与出版融合。少儿出版要坚持深耕现有品牌产品,不断创新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少总社持续深耕厚植现有的原创品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产品线,力争打造出爆款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少儿出版还可以进行适度多元化运营,加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融合。
强化双效创新,必须坚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编辑队伍是实现双效统一、强化双效创新的关键。要科学设置绩效考核,引导编辑队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打造原创精品童书中秉持工匠精神。同时,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