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听名家品经典话阅读

《上蔚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文学经典带给我们怎样的阅读体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经典作品?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共同主办的大型网络直播活动“中原作家群聊‘网格本’”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会长冯俊科、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等共品经典、共话阅读。

克服经典阅读障碍有“妙招”

在邱华栋看来,经典作品写的是人类普遍的经验,“但是每个生命个体读书的时候唤起的是个体的经验,通过阅读我们不断赋予它生命力。”邱华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变化,曾经喜欢“看热闹”,比如《战争与和平》中打仗的场面,如今在其中看到了“门道”:“还有一些曾经觉得敬畏的,如今觉得亲切了。”

关于经典阅读障碍,邱华栋推荐两个“妙招”。一是由近而远。“你会发现一代代经典之间互相都有联系,比如卡夫卡影响了福克纳,福克纳影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影响了莫言,这样一晃一百年过来了,他们之间全部都是有联系的。”

二是“随缘式”阅读。比如300万字的《追忆似水年华》,邱华栋建议随手一翻,翻到哪一页就从哪一页开始读,“那部书像是巨大的花毯,一段一段的。这一段专门讲人的嫉妒,下一段讲去斯万家一路上的风景,春夏秋冬所有植物的变化,一下就是几万字。再过来是另外一个场景,一个人内心的活动,他的焦虑,他要见他的爱人,但是又害怕,在屋子里转。人类的情感在每个部分都有变化。所以我觉得它很亲切,别看它有300万字,我们就读3000字都行。”

阅读经典要对“路子”

已经创作了近10部小说的冯俊科对经典有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阅读同一部经典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因人而异。“经典因人不同,因为每个的‘路子’不一样。”他坦言:“有的经典我看了以后觉得确实好,有些经典看了以后觉得不适应。这是我一开始看经典就是这样的想法。”

“我听别人说《静静的顿河》特别好,我就看,看了一遍以后觉得真好。”在冯俊科看来,书中的人物形象、顿河的风土人情,一直到那个历史时期顿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写得真是经典,“我看了3遍,这部经典我永远记在心里。”遇到实在读不下去的经典,冯俊科也不勉为其难,“有些经典我看起来就不适应,可能是我的水平对那一类经典看起来很费劲,所以我就不看了。”

阅读经典须循序渐进

《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柳建伟也读了好几遍。他说:“《静静的顿河》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很多作家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包括《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生前也专门讲过。”

柳建伟从青少年时开始广泛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最早读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年轻的时候适合读这种‘提劲儿’的。如果一上来就读暮年回顾式的作品,比如《尤利西斯》,可能火候不到,这些作品都需要‘稍微成熟一点才能读’。”柳建伟建议,阅读经典要循序渐进,注意区分年龄段、文化背景等等。

“读经典名著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李洱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在《红楼梦》编了一个‘饯送花神’,按照脂砚斋的说法,曹雪芹编这个的目的是营造韵味、意趣,但他编得很合理。如今,‘饯送花神’已然成了芒种的一个项目。”李洱由此得到启示,“当我写小说的时候,我的小说里也会出现很多知识,有时候会做一些虚构。看世界文学也好,中国文学也好,看经典也好,它既是‘临帖’的过程,也是不断激发、给你信心的过程,这个很重要。”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