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出版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方面的作用独特。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才能让出版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的作用更加彰显。这是建成出版强国的标志之一,也是出版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规划从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拓展出版走出去方式渠道、增强出版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列出了4个着力推进的出版走出去工程。就如何落实好要求、实施好工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产学研多方人士。
深耕出版内容
提供中国方案
对于如何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范军用12个字概括:深耕出版内容,提供中国方案。
“找准出版传播对象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小切口展现大图景、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运用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表达形式,构建中国叙事逻辑。”范军尤其提到,在当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形下,要宣介加强公共卫生合作,着力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传播推进互联互通,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坚实保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出版走出去研究专家戚德祥认为,要在选题策划上找到进入当地文化的切入点及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的共振点,实现与目标国的文化生态有机融合,让承载中国话语的出版物更易于被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接受。同时,探寻中国故事与世界关切的契合点,准确把握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选题内容,将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与用户体验相结合,创新对外话语表达,使中国故事更多地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这样才能提升出版产品的精准度、辨识度和接受度,从而切实增强出版走出去的实效性。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介绍,作为对外出版的主力军,“十四五”时期,中国外文局将立足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切,继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在深化拓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著作国际推广形式、内容、渠道、平台等工作基础上,着力围绕宣介阐释好中国发展成就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重点推进一批主题图书出版项目,包括“读懂中国”“丝路百城传”“辉煌中国”“人民中国”“大美中国”“中国关键词”等系列丛书。
“减少误解、增进理解、加深了解,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陆彩荣表示,中国外文局还将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聚合海外汉学家等人士,共同合作写中国、讲中国,讲述中国发展故事,打造“外国人看中国”系列多语种、多媒体图书。
“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需要出版者明确方向定位、做好内容聚焦。出版者根据自身的主业优势,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思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走出去内容储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如此理解。据介绍,“十四五”时期,人大社将以服务我国外交大局、宣介中国优秀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主线,以高端学术品牌和精品主题图书为特色,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全社外向型选题规划,保持在主题图书和学术图书策划出版方面的优势地位。
规划提出,策划出版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优秀图书。新华文轩国际出版中心主任幸敬杰特别注意到“市场”二字,他认为,这意味着对外出版的最终形式要落到具体的商品或服务,并且让海外受众来购买。因此,在内容建设中,要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放在首位,让受众相信自己能够在与新时期中国的交往中获益。这就要求我们的版权经理在选品和推介时要换位思考,从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经验中选取合适的角度,制定差异化的输出方案,让内容通过市场化方式精准触达受众。
技术创新渠道
推进本土战略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出版走出去方式与渠道愈加创新与多元。戚德祥认为,新发展阶段,出版走出去应主动适应跨境网络营销、在线版权贸易、国际云书展等新形态,在做好传统出版、传统国际营销渠道建设的同时,立足于内容、技术和商业的融合,重构数字产品生产流程、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国际营销网络,实现出版走出去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新华文轩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海外书展,整体参展频次较2019年以前更多。同时,在2021年新华文轩563项版权输出中,非纸质输出占比达到20%。
“十四五”时期,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牢牢抓住数字时代的发展新机遇,全力推动中国数字产品走出去,实现弯道超车。据中图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红文介绍,中图公司将加快布局自有品牌海外覆盖,不断扩大零售端中国电子书读者用户群;加大专业学术数据库等营销力度,持续扩增购买使用数字产品的海外机构用户数。
“对于对外图书而言,拓展渠道尤其重要。‘卖出去’往往也比‘送出去’效果更好。”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宏如此表示。“十四五”时期,五洲在拓宽走出去渠道方面,打造面向西语地区的国际有声出版平台,将外文版中国内容音频化并实现海外版上线,开展与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车载系统中的深度合作;复制阿语地区数字阅读发展模式,继续扩大that’s books数字阅读平台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
在全球传播背景下,实施本土化战略是提高出版走出去效果的必然要求。戚德祥认为,新形势下,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分层分类推进。一方面,守住已有阵地;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出版特色和资源优势,有重点地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创建新的海外分支机构。
陆彩荣介绍,中国外文局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挥国际出版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继续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联合建立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中国主题图书,按照国际市场规律打造出一批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和针对性强的产品,将中国出版物深入推送到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入所在国发行主渠道和销售网点,同时,在海外继续推进中国图书中心建设,切实扩大中国主题图书海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李永强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人大社要强化在意大利、蒙古国、罗马尼亚、以色列等已有海外分支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努力推动建立哈萨克斯坦分社、委内瑞拉中国主题图书西班牙语翻译中心等分支机构。
新华文轩将夯实伦敦编辑部、南亚出版中心、泰国出版中心等机构的运营,凭借版权贸易和实物出口的优势,组建新华文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常态化国际出版平台和营销发行网络。
把握工程实效性
增强实施针对性
规划中列出了“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的4个出版走出去工程,分别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对外翻译出版工程、国际出版版权数据库建设项目。
在范军看来,这4项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出版走出去工程已经过相当一个时期探索与实践,证明对提高出版走出去水平意义重大、行之有效。
五洲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互译项目执行经验及海内外专家学者资源,也积极参与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承办单位遴选工作,已作为中巴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承办单位之一,协助主承办单位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做好中方各项承办工作。据关宏介绍,目前,中巴双方已遴选出《解密》《巴基斯坦文选》等10部图书作为双方互译的首批图书,翻译出版工作均在进行中,相信不久后,互译图书成果能够与中外读者见面。
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中提到,打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等国际书展品牌。李红文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通过科技转型、智慧赋能,升级BIBF为全新智慧BIBF。做强做大图博会线下实体展会,确保书展各项核心指标争取稳中有升。
对于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中提到的建好用好“中国书架”,关宏说,由五洲负责实施的“中国书架”项目,已经形成国内外主流书店、国内外机场、国内博物馆、涉外酒店、央企海外分支机构以及地方政府6种成熟模式。至今,在国内布局13个城市,建立了45个书架;在海外45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442个书架。“‘中国书架’日渐成为对外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平台,海外读者阅读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关宏表示,下一步将精耕“中国书架”,深化国内外精准传播。
人大社是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该社共有180个项目入选丝路书香工程,22个项目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42个项目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李永强告诉记者,在这些项目的帮助下,人大社坚持聚焦中国、聚焦当代、聚焦学术,用学术表达介绍当代中国发展成就,走出去品牌日益鲜明,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五洲近年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深入实施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资助项目。在关宏看来,这些项目帮助五洲实现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版图。该社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出版及文化机构有着密切友好的合作,其中有一些国家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完全由外方出版社自己出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正是由于项目提供的资金扶持,今天,我们在很多地区都能看到五洲图书、中国图书的身影。
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些工程?范军建议,在把握工程实效性上,把“我要说的”与受众“想要知道的”结合起来,把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语言、手法、方式融入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增强工程实施针对性上,面向重要节点国家,不同群体、不同任务加强研究,制定“一国一策”出版传播方案和工作指南;在实现工程实施融入性上,应注意创新海外运营模式,加强与国外技术服务商合作,实现线上出版走出去;在完善工程实施协同性上,应聚焦支持的重点领域,集中若干走出去的旗舰企业,发挥国有出版企业走出去“国家队”的带头作用。同时又要支持有实力、有国际出版贸易经验的民营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出版走出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