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2022高校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12月2日~3日,2022年高校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来自全国100余名高校党委宣传部、出版社、期刊中心、学报编辑部负责人参会。论坛由中华出版促进会教育新闻出版专业委员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无锡市互联网传播研究会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以“以媒体融合推动教育媒体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多角度探讨新闻出版业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高校外宣工作,推动国内教育新闻出版事业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要有新突破

在主旨演讲环节,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做好高校媒体融合发展,对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世界上著名高校都是当地文化的引领者,中国高校同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要继续发挥很好的作用。

柳斌杰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中国媒体的现代化,既要打造多业态、多形态的新型主流媒体,又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构建新的舆论格局,还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需要有人才技术平台等硬实力的支持,还需要有体制灵活、技术融合、平台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等现代要素的重构。

柳斌杰表示,媒体融合发展目前的重点是要有新的突破。媒体融合发展要在内容质量上有突破,媒体融合要讲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在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上有所突破;要在国际话语权上有所突破;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有所突破;要在媒体战略传播上有所突破,特别是高校这样有文化素养、有科学水准的机构,在战略传播上有很大空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第六届副理事长范军在论坛中探讨了新闻出版业的回望与展望。他分析了教育与新闻出版的关系、新闻出版业的定位,以及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新闻出版业的变迁和优化。他认为,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出版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出台更多政策,探索更多方式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支持出版“走出去”,逐步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的构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在谈到《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媒体融合的经验时,提到了报社在探索媒体融合方面的新突破。他表示,报社突出主题宣传、独家策划和深度调查,强化媒体融合发展和宣传推广,作为行业首创推出短视频报道模式,重大主题报道主要突出短视频报道,并用直播活动开启媒体先河,与知名作家、出版机构、书展活动联合直播,开展书业社店营销实务对接会等品牌会议,协助中央和国家机关举办读书活动,策划阅读推广活动,举办荐书活动,开展好书评选等活动,助力全民阅读。

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要有新探索

2019年1月25日,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站在科技前沿高度,对现阶段媒体特征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更是对高校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认为,“四全媒体”时代高校外宣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他表示,“四全媒体”不同于全媒体概念,“四全”不仅是一种媒体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对于全媒体时代,高校如何建立“四全媒体”做好外宣工作,他建议要把高校外宣放到全党工作的大格局中来抓。外宣工作应该体现出高校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要有很强的社会效益,要让高校的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所认知,通过高校的内容更好地服务社会;还要实现宣传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大效益的统一。同时,高校外宣工作还要有几项重点,包括统一领导,聚合力量;全员参与,人人外宣;整合平台,移动优先;多方融合,共同发展;综合服务,突出特色;做强自我,广泛合作。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媒体融合建设。2019年和2020年,分2批先后授牌30家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包含6家省级教育部门和24所高校。江南大学2020年12月入选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获评教育部政务融媒体创新创作基地。

论坛现场,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江南大学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无锡市互联网传播研究会会长倪松涛分享了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思考。他认为,高校校园媒体作为校园信息的传播者、校园文化的建构者、校园生活的服务者,“双一流”高校成为媒体融合发展先锋,各地高校全面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但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挑战,包括融合机制尚不成熟、生产传播能力需要提升、管理运行机制体制亟待创新、融媒体系建设还需深化、支撑保障能力不足、队伍媒体素养亟待提升等。

倪松涛结合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经验,分享了高校媒体融合的探索和思考。他认为,高校要坚持“四全”媒体发展理念,高校融媒承担着立德树人、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内容聚合,实现价值引领新机制;突破场域壁垒,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屏内屏外共情共享,通过技术整合,构建舆论传播新格局;要积极探索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巩固宣传思想阵地,壮大主流舆论,通过媒体融合,构建融合发展新平台。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一直走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路上。论坛现场,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总编辑李华昌分享了中国海洋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探索。他认为,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理念跟进慢,“怎么做”存在短板;队伍融合难,“谁来做”存在短板;平台整合难,“一起做”存在短板。他建议,高校融媒体建设要统一总体思路,要遵循效果导向,提升“四力”,以建促融,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滚动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建设路径方面,要统一流程、搭建平台、加强运营、谋划特色,做出有特色的融媒体中心。

新时代新闻出版传播要有新技能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电信集团原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邵春堡认为,数字化时代应该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社会,同时为媒体融合发展赋能。他表示,疫情加速了数字智能产业化的速度,正常产业化需要几十年,疫情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同时疫情防控也带来了机遇。他谈到,数字经济发展的特征是智能发展、平台发展和生态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基础一定会传导和延伸到社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和数字教育等。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认为,为了应对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传播,新时代新闻出版工作者应该加强学习。他提出要向书本报刊学习,新闻出版工作者是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者,是社会的登高远望者,通过读书看报(刊)不断提升自己素质能力,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毕生的功课。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向生活实践学习,新闻工作者不去现场,通过电话或网络采访,虽然也能写出新闻,但是肯定找不到自己身临现场,融入现场的感觉,新闻是干巴巴的,没有现场感;要向身边同行学习,向同事、同行学习,在实践中苦练“笔力”;向人民群众学习,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伏下身子、不耻下问,拜群众为师,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向新生事物学习,作为党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主力军要上主战场。由纸上转战到网上、屏上,还需要新闻出版工作者努力学习新技术,在加快深度融合上有更多更好的探索和实践;向优良传统学习,包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向大家名家学习,最后还要向自己学习。他表示,新闻出版工作是一门思考的学问,没有对自己的不断总结,就难以提升自身素质,也难以写出或策划推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来。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出版促进会教育新闻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铁铮认为,高校媒体融合首先要增强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力,因为大学国际传播是利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段进行有利于塑造自身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和沟通的一切传播活动,通过各种传播形式与中国以外的国家地区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活动。增强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力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他建议,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大学的故事。同时,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达,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还要加大对重点理念的传播力度,统筹好内宣外宣工作。

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还需要增强“脑力”“笔力”。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认为,高校应该加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提升论文写作技能。他分析了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并分享了论文写作规范。他表示,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呈现多种问题,包括期刊较少,发文少,双月刊、旬刊居多,月刊、半月刊较少,文章弱,选题价值不大、创新不够、论述不恰、写作不规范、学术伦理等方面。同时,方式错、方向错,代写、代投等现象突出。他建议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要明确导向,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出版有纪律,发表有要求。并从选题方向、调研方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