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书局主办,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协办的“《红楼梦靖藏本辨伪》出版研讨会”近期在中华书局举办。
中华书局总经理叶冰,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唐金楠分别致辞。研讨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举行,红学研究专家、版本学家、藏书家等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本书的学术特色、研究价值发表了看法。
《红楼梦靖藏本辨伪》,高树伟 著,中华书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刘玉才认为本书是贯彻文献学理念的绝佳案例。文献学的核心是校勘学,校勘学是文本史源考察、文本层次分析、版本源流梳理的学术基础。他将本书的贡献总结为两点。一是利用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一部现代文献做了各个版次、印次的全面的深度的校勘,这是当前学界较为少见的。正是这种深度校勘,解释了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文献与靖藏本150条批语之间的关联。这对于现代文献研究是一个极大的推进。二是将文本线索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通过追溯上世纪60年代的学术环境以及当事人的家庭历史,环环相扣的扎实考证,为本书的结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写本文献学具有独特性,其考证有边界和逻辑上的局限性,对于文本本身、文本产生的环境和过程,应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科学考证的傲慢。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教授、中研院院士黄一农回顾了与本书作者相识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学术”这一论题有着共同深入探索的经验。本书作者将其方法顺利应用于主题论证之中,形成了左图右史的著述方式。他期待作者对“e考据”的进一步应用开发,能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有更大更多的帮助。
“靖本”辨伪参与者、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于鹏同意本书的论点。他回顾了靖藏本自1964年产生以来,对红学研究以及社会大众的影响,介绍了学者对靖藏本质疑的过程,以及本书从得到线索到深入考证,最终全面解决的过程。他认为,“靖本”已被证伪,不应再用于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
《金融时报》编辑、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艾俊川也强调了本书对文献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以校勘学为核心,目录学、版本学、文字学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充分利用“e考据”,相当程度地避免了传统人眼手工操作的弊端。本书对世态人情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包括作品诞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后来研究者所处的社会关系等方面深入调查,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曹立波回顾了自身研究红楼梦的若干经历,认同本书作者对靖藏本论题的辛勤考证,认为本书结论对红学圈的冲击不可避免。同时从脂畸关系问题,曹雪芹生父考证,校勘学中错误承继问题,甲辰本的价值,1964年《辑评》已有修订,为何俞平伯未看出靖藏本批语问题等方面详细展开了讨论。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段江丽从两个方面谈了本书作者的治学精神。首先在选题方面,引用了梅节在接受访谈时引用的吴组缃先生对年轻学者的讲话,选题应了解学界研究动态,要关注学术界重要问题,要在学术史上尽量建立一个制高点,要为学术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靖藏本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话题,本书得出了鲜明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第二,关于治学态度,应当严谨、踏实、实事求是。学术研究从王国维讲二重证据法,后来在史学界又特别强调三重证据法,即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田野调查口述史。本书除了文献资料分析,还有深入访谈,回到历史现场中去,还原了一些通过文献我们看不到的事实。同时,在“靖批”证伪之后,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例如“靖批”作伪的目的、脂畸关系等还有探讨的空间。对于争议较大的学术问题,一方面是自己的立论,另一方面的重要维度是如何驳论。
著名藏书家韦力强调了版本研究的版与本的重要性,例如纸张、印章、装帧形式等关键因素。靖藏本是十几种《红楼梦》版本中唯一一个未见实物形态的版本,似不宜作为研究依据。另外,本文在此特殊前提下,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展开考证,正本清源,正显示了文献学方法的独特价值。
国家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研究馆员、《曹雪芹研究》常务编委樊志斌首先回应了韦力的疑问,靖藏本看似独特的研究特点具有全行业的普遍性,他认为靖藏本研究的意义有限,因靖藏本的研究与文本研究没有关系。第二,对《红楼梦》的研究,批语的意义不及文本,批语不能成为研究《红楼梦》的基础条件。第三,《红楼梦》的很多批语未见落款,且现存最早抄本也有误,很多问题现今学者难以想象,既不可证实亦不可证伪,研究很可能劳而无功。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态度需谨慎,结论是否能有共识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者向真理迈进的过程,为后人创造的向真理迈进、向作者靠近的基础,无疑才是本书更大的价值。第四,为进一步夯实靖藏本作伪的结论,需考虑靖氏一家的角色。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张昊苏将《红楼梦靖藏本辨伪》列入其《红楼梦》研究课程的推荐书单。他称赞了“e考据”对本书研究的重要帮助,与传统的考据研究、文献研究形成呼应。对于唯一没有实物形态的靖藏本,提出首先要做的可能并不是让学者来辨伪,而应该让认为其可靠、可用的学者来证真,这种根本性的思路方向应适用于一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在接受靖藏本为伪书之后,靖藏本已不具有文献价值,但其背后依然有学术史的价值。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左怡兵用了三对关键词来表达本书的读后感。第一,本书在学界的“火热与遇冷”反应,指红楼梦的早期版本研究、批语研究、曹学研究的同温层火热与古代文学小说研究的遇冷反应的比照。小说的作者研究、版本研究属于红楼梦文学研究的外围,遇冷和遇热都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合理性。第二,文献学本位的“自信与焦虑”。本书不断强调文献版本校勘的重要性,突出数字时代文献考据的一个前沿性、文史结合的正确性,但该种研究范式导致其只能够在大体相同或者相似的研究范围内得到认可,一旦跨越范式很难形成有效对话。可不必着力强调文献学本位,《红楼梦》属俗文学领域,是否可以跳出经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从俗文学本身,从民间文学本身去寻找一些新的方法,寻找一些新的融合式的研究。第三,“涌现与呈现”。“涌现”即我们期待大数据、“e考据”等能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涌现出让人无可辩驳的证据,这是今后数字人文研究的一个方向。“呈现”即本书研究最终的指向:如何认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关系,如何整理红楼梦。作者坚持的按传统文献学的方法是否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红楼梦,一个真实的曹雪芹?有待商榷。
对于各位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本书作者高树伟表示忠心感激,获益良多。他对几个核心的问题做了如下回应:第一,对于靖藏本实物的问题,“甲申八月”残叶于“文革”中被毁,可能是其中一个线索。第二,本书虽然有很大篇幅涉及《枣窗闲笔》,但重点在“本本有其叔脂研斋之批语”一句对“叔侄”关系的确认。第三,脂畸关系的认识,还是应落实在几部早期抄本的文献性质的认识上。《红楼梦》的诞生和流传不同于一般的俗文学,它有一个具体的产生环境,脂砚斋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任何研究范式终需尊重一个基本的事实,虽然时代久远,如何去更加逼近历史现场,唯有靠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版本的性质决定了版本的呈现形态。古典文献学仍然是解决古代文史知识的一个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