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一代报人两岸密使

生平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号听涛,笔名袁大郎、陈思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

曹聚仁1900年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1904年进入父亲曹梦歧先生创办的育才学堂学习。1915年他考进浙江省第一师范学习,师从单不庵、陈望道等。1923年后,曹聚仁曾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路矿学院、暨南、复旦、持志、光华、大夏、中国公学等学校任教授,期间奋发投稿并积极创办《涛声》周刊,踊跃活动于上海文学界,与李公朴、史良等为救国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与鲁迅相识后成为文友。作为战地记者,1938年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就是由曹聚仁首发,后受蒋经国委托,创办《正气日报》等。1950年后,曹聚仁在香港有关报刊谋职,并创办《新生年代》《热风》《循环日报》等刊,期间数次回大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的接见。

风雨人生

如今,电梯即使在一些小城镇,也算寻常之物。可是,前推数十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梯仅在上海等有高层建筑,同时有“洋人”居留的大城市出现,是十分稀罕之物。物以稀为贵,这个“贵”,不仅说物件,也成了使用者身份的某种象征。不够身份,或者不够“洋”,那是连乘电梯的资格也不具备的。不仅普通百姓,就连一些颇有身份的名家,也常常遭到乘电梯被拒的尴尬。

曹聚仁在最初工作时,有些旧时期士大夫之风习——学问上十分努力,穿着却不甚讲究。这并非完全出自主观原因,还有客观因素。那是“五卅”运动以后,曹聚仁与多数爱国青年一样,积极起来抵制“洋货”。一段时间,他甚至到了不坐电车(因其来自西洋),不穿呢绒(因其为英国货)的地步。不坐电车,可以走路,或者急事乘人力车;可不穿“洋货”,穿啥呢?中国是绸缎生产国,那就穿绸缎好了。

不料这东西当时印染技术不行。一件长衫,做好穿个三两天,下水一洗,色也就跟着变了:一块蓝,一块黄……奇奇怪怪,竟如地图一般。当时有一种名为“阴丹士林”的蓝布,看起来朴素,像是国货,那就拿它来做长衫。曹聚仁不讲究,这种布料一穿就是十多年,以致有人拿它当曹聚仁的代名词。这种东西,当时多是一般穷苦少钱人穿的,而曹聚仁却并不缺钱,这在知识分子群里,显得有些特别,所以就成了特征。可惜,许久之后,曹聚仁知道,这“阴丹士林”同样是“洋货”,先前抵制的信心彻底失却,只能叹息自己国家工业落后而已。

因为常常穿这样“下等人”的蓝布长衫,曹聚仁遇到过很多尴尬。在学校,他被外来人当做工友吆喝过,最后知道了他是学校教授,又叫人十分狼狈;请人吃饭时,他因为衣衫不佳,被朋友家人看做“蹭吃”者,受尽冷脸甚至冷言;又去访同学,同学竟因为这身打扮而漠然待之……当然,他出外乘电梯,也会受到被拒的“待遇”。

不过这次乘电梯被拒,他倒没有穿那身标志性的蓝布长衫。那是上世纪40年代末在香港。当时天气炎热,曹聚仁穿的是一件短袖简易透风的夏威夷衫。应朋友之邀,他到九龙半岛酒店聚餐。这家酒店在当时很牛气,进出人员,大都是西装革履,结扎领带的。见到一身短打扮的曹聚仁,服务生先就看不入眼。电梯,不让上。咋办,与鲁迅当时受的待遇一样:走后门。这家饭店,后门也有一架电梯,不过是用来运货和拉工人的,十分简易,只是一个大空箱子一般。曹聚仁走到这里,也就享受一次这样的特别站箱。立在大空箱子上上升,因为四无遮拦,视野倒很开阔,所以虽然待遇低了一些,在曹聚仁,事后仍自我解嘲:“我乘的是后面那架工人乘的电梯,也算开了眼界!”

馆藏补缺

《书林新话》(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本集内分三卷:上卷“读书散记”是作者读书生活的经历和经验之谈。作者推崇颜李学派“学以致用”的读书态度,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疑吉、叛师和独立思考;中卷“蠢话甲录”、下卷“蠹话乙录”,散谈古今中西各种作者读后受益良多、感触较深的具体书目。这些漫话闲语,虽发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今天读来,却依然启人感悟,思索。

《书林三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曹聚仁的书话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缘于他的国学修养以及对文史哲的广泛涉猎。他读书主张杂览,行笔自然洒脱,不尚空论,因此时见新意,不失学人品位。本书或论史谈文,或话版本源流,或道书业沧桑、文坛掌故,莫不娓娓动听,率真直言。作者曾说,他做学问和写作,“一部分只是为我自己,我也明白,为‘己’部分弄清楚了,倒真的为‘人’,这是我经过了一番经历以后的觉悟。”从这种诚恳的自白,可以看出他撰写随笔与书话的严肃精神,也正是我们不能小视这些貌似不经意为之的小品的原因。

《国学概论》,中华书局,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

本书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作家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本书多次再版,深受广大国学爱好者的喜爱。为使读者对太炎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太炎先生《论诸子学》一文。

《中国近百年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本书是曹聚仁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这本《史话》,开始于19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收尾至抗战军兴。也可换一种描述,说它纵贯晚清和民国。就本书结构而言,首章“前词”是总论概述性质,接下来的21节则依时间顺序写来,各节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所拈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事件则包括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

《采访本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变、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到南京沦陷,与《采访外记》所叙刚好接榫。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讨专家的论著。

《文笔散策 文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本书合收曹聚仁先生上海时期的两种散文集。《文笔散策》为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文思》为上海北新书局1937年初版、新加坡创垦出版社1956年重版。此次分别据商务版和创垦版为底本,予以重刊。《文笔散策》内分“历史小品”、“谂痴散策”、“国学扬弃”、“瓢语”四辑。大致是以历史小品为主的杂集,内中还附收了因作者发表于《申报·自由谈》上的两篇文章而引发的一组辩论争鸣的文章,作为历史文献,或可借以感受些许30年代文坛的氛围。《文思》“专以谈文为主,可供一般知识青年语文课外读物之用”,兼及文艺评论与鉴赏,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等文类。与《文笔散策》偏重历史不同,《文思》主要探讨的是其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

《北行小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新中国成立伊始,海外多持观望、怀疑,甚或敌视、妖魔化态度,谣诼纷集。在此背景下,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以新闻记者身份,在上世纪50年代,多次从香港北上,访问北京,并游历大陆各地,以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深入报道大陆的社会巨变,产生深远影响。自称既不“反共”,也不“亲共”,而是力求“知共”的曹聚仁,录其所见,记其所闻,存其所思,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第一手历史文献。

《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曹聚仁著

曹聚仁先生与20世纪中国文坛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交往,本书真实而生动记述当代文坛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这些文坛轶事无疑是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珍贵的资料。这也是出版方今天重新出版此书的一个缘由。整理这部著述时,出版方发现原书存在不少疏漏,这次出版,他们作了认真的校勘,但有些地方为保持原书面貌,只加注以示正误。此外,原书分“正”、“续”两集,为方便读者阅读,此次出版,将两集合并为一。

《万里行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曹聚仁著

数百年来,徐霞客一直为读书人艳羡的,不在其地理学家名分,而在其漫游经历上;《徐霞客游记》被人传诵,亦不唯因地理,更在文化意义上,曹聚仁被称作“现代徐霞客”,也是因为其走出书斋,于饱读万卷书外,更身行万里路,并且笔之于书的经历。房龙说,历史是地理的第四度,它赋予地理以时间与意义。本书即可看作是以文化与历史双重观照,对中国地理的综合梳理。不同于一般游记的浮光掠影,这里更有对文化名城、历史重镇、祖国山川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人物轶闻、诗词文献的综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