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册》:用照片讲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新华社2016年9月起精心打造的《国家相册》第一季百集系列微纪录片节目,持续受到大众追捧,浏览量超过21亿次。日前,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辑的《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遴选尘封的老照片,制作系列微纪录片,继而推出纸质图书,《国家相册》不仅多手段多角度呈现了普通百姓生活变迁,也讲述了百年中国历史。尤其是新书《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通过13个专题讲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纪念。

起于一部片:

小小影像穿越大时空

在图书出版前,火遍网络的是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节目通过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的讲述,对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照片背后的故事进行再挖掘、再采访、再解读,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让这些静态的照片活起来、动起来、厚起来。

陈小波是《国家相册》栏目的主要选片人和讲述人。她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选择照片的标准有4个。第一,这张照片一定要写满时代的痕迹,每一张照片信息量要非常丰富,背景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第二是诗意化表达,陈小波说:“如果一张照片的好与时代没有关系,我们不会选择;如果这张照片特别重要,但没有达到拍摄的要求,我们也不会选择。”第三,情感力量,一张好的照片会令人头皮发麻、鼻子发酸、禁不住流泪。第四个标准是陌生感,“当大家看到照片后,会发出‘原来那个时代是这样的’感慨”。

通过讲述、音乐、特效、剪辑等一系列工作,读者从一张张老照片里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闻丹青看过《国家相册》微纪录片后评价:“讲人情事理、讲人性故事,入情入理,生动感人。活用图片又不拘泥于图片,音频、视频全媒体呈现,这样的影像让人非常感动。”

成了一部书:

小小照片呈现大变化

宏大的历史叙事,被浓缩于一幅幅照片所定格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动人表情,或是一个经典场景,或是一个生活细节,使得人们在领略浩荡奔腾历史大潮的同时,也可以看清其中的一朵朵微小浪花。

从图文中能够看到个人的影子,从个人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家国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到历史的肌理。

对《国家相册》微纪录片中所表现出的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和表达理念的认同,成为商务印书馆与《国家相册》栏目组合作的基础。

“几十年来,新华社照片记录了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独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更多普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国家文明的进步,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变化,点点滴滴,新华社记者都进行了记录。”《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责任编辑柯湘认为,将《国家相册》微纪录片化视频为图书,非常契合当下读者的需求。

经过与栏目组主创人员的十几轮商讨和打磨,“高考”“包产到户”“货币”“股市”“赶集”“白菜”“发型”“服饰”“供销社”“电影”“自行车”“取暖”“通信”成为最终确定的13个专题和内容。

《国家相册》栏目导演郝方甲介绍,这本书除了收纳图片和解说词外,还加入了纪录片中没有的两个部分——亲历者口述与主创手记。“因为微纪录片每集只有六七分钟,内容高度凝练,有很多鲜活的采访内容和创作感悟来不及充分展开。这次栏目组专门撰写、整理了一批短小生动的口述文本,作为微纪录片的补充。”柯湘也表示,补充的主创手记和人物采访口述,丰富了书稿的内涵。

写了一部史:

小小故事讲述大历史

“《国家相册》最打动人的是宏大叙事与个人视角。宏大叙事全面表述历史进程,虽然单个故事只有几分钟,但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一段历史。个人视角强调个体体验,看上去是一张张照片,但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包含故事、情感和意义,从而表现出浩浩荡荡的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说。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为该书作序。他在序言中说,“将中国百年来跌宕起伏、风云激荡的历史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就是为了让人们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倍加珍惜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永远铭记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

柯湘认为,《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一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她说,新华社摄影记者完整地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与瞬间,这些图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一次次历史转折关头重要的影像见证。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