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上帝的代言人

《上帝的代言人》

《上帝的代言人》的作者汉密尔顿说,《旧约》不好读,因为它是由众多不同的匿名者,几百年里一再重写的,而且这些编写者根本没有尊重原文的概念。听她这么说,不好读的《旧约》更加闪烁,怎样读呢?

“《旧约》是上帝无可更改的话,这个观念在《旧约》的成书史上出现得很晚,要等到耶稣死后若干年,也就是公元后而不是公元前。”

于是,有了不同的上帝形象。平易可亲的上帝,与他的子民一起享用祭品,子民吃肉,上帝闻香;容易被激怒、可怕难以接近的上帝,一气之下用瘟疫杀死七万之众。按照自己的意愿,崇拜亲近其中一个,还是“学术”冷观地审视?茫然的不仅仅是读者,作为研究者,汉密尔顿也担心,自己以这本《上帝的代言人》,做“如此非学术的工作”是一个“冒险”。

她的“冒险”所为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读了《旧约》,带领我们穿越上帝族人的历史,在时间的链条上,标出了前因后果。而全部这些,不仅仅来自她多年研究的积累,更可贵的是体现了她自己对他人研究的消化理解之后的见识。见识不是每个有学问的人都有的品质,就像深入浅出也不是每个学者都能掌握的方法。这两个可能性汉密尔顿兼而有之,保障了《上帝的代言人》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和阅读收获。

她的解读,也许就是我们忽视或者尚未理解的,跟着她的引领,读《圣经》,就像带上了特别的地图去游览,就像当年跟随她浏览古老的希腊文明一样,总是获益匪浅。通过她的《希腊精神》、《罗马精神》、《神话》以及本书等著作,我认定她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学者;言之有物;把自我融化到历史的精髓中,目的仅仅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沉浸,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中掩埋的本质,而不是为自己树碑。

汉密尔顿晚年动笔写这本书,许多表述不仅简洁,而且十分透彻。比如,她认为希伯来人只在对上帝的认识中,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但“他们看不到人的高贵,只能看到人的卑微”,他们不像希腊人那样具有悲剧精神,他们“……无法因伟大灵魂受难的悲剧而升华,英雄的死亡也不能使他们热血沸腾。希伯来人的本性使他们永远无法发现英雄或者伟大的灵魂”。

延伸出来不妨这样理解,他们因此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他们最成功的艺术家,其突出的敏感也表现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感悟中。他们把上帝拿到生活中崇拜,是讲究实用的信众。

阅读一本理论著作,乐趣的核心无疑是真知灼见带来的心灵触动和由此而来的会意微笑吧。翻开这本书,会意便会经常带出微笑。

卢克莱修说,宗教崇拜源于恐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动机和观念越变越复杂,但恐惧仍占上风,主宰着我们的行为。按照汉密尔顿的阐释,人类和他所面对的自然,是力量相差悬殊的双方,在人类知识能够解释并能部分阻止自然灾害的同时,自然具有的巨大的神秘仍是“我们的暗夜”;我们的无知与“无限空间永恒的沉默……”继续对峙着—人类是必死的一方,自然是永恒力量的宿主。

尽管如此,“人性也不会彻底绝望、放弃”,他们“以人类的行为模式来规范恶灵”……“要想牵制恐怖的上帝唯有借助可怕的手段……要想得到神灵的特别关照,就必须用等值的代价来做交换。”亚伯拉罕献上了自己的儿子,伊菲戈涅亚被杀了,作者围绕以恐惧为核心的宗教崇拜,论述了它们如何具体到宗教崇拜的形式上。汉密尔顿认为,信仰的真实度,不在于它们能否被证明是客观真理,而在于信仰它的人们怎么做,并为此能做出多大的牺牲。亚伯拉罕和被杀害的少女的父亲,因信而做,证明了他们的信念高于一切。

“管风琴轰鸣,唱诗班高唱,仪式高深……古朴的香炉中燃着虔诚的香。”祭祀是美的。

“……铁浮于水上,毒药失效,一瓶油怎么倒都是满的,如此等等。”……几乎所有希伯来故事中都有奇迹的成分……“阿摩斯一来,所有此类玩意儿都终结了。”

阿摩斯、合西阿、弥迦、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诸多先知中,汉密尔顿着重写到了这几位。从他们起,《旧约》中不再有魔法。他们把被魔法笼罩的世界从愚昧的黑暗中解救出来,看清了华美祭祀的本质—邪恶与崇拜。“这些华美的祭祀是容易实现的,宗教却不是这样。”以赛亚说,“因为它们会让人自我欺骗:献祭和仪式是设在人的良知和生活之间的一层隔板。”

“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合西阿说,这才是上帝的意思。

“安逸无虑的人有祸了。”阿摩斯说。通向安逸和利益的宗教大门是关闭的,它不提供这两者,相反,“宗教要求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是后果极其严重的一种责任”。

这些先知们的呐喊,在汉密尔顿的强调中,把人们的视线从祭祀的殿堂引开。先知要信众去实现上帝的公义与仁慈,这是艰巨的任务,也是唯一能与上帝产生真正联系的方式。“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先知们以上帝的名义,“将人们从礼拜中叫回街头,从祭祀中叫回公平与善良”。

无论合西阿的上帝之爱,引出了受难的上帝,还是阿摩斯的上帝之强力、汉密尔顿总结出的先知们的主张,每个都牵动了我的神经。尤其是她泼墨写出的和平主义者耶利米,是我喜欢反复阅读的片段。这个认为保卫耶路撒冷是一种“不计后果”的“邪恶的愚蠢”的和平主义者、主张以投降换取自由的人,却是一个无惧死亡的人。在他的同胞“生做自由人,死做自由魂”的呐喊声中,他发出的责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要是人死了,自由还有意义吗?对他来说,“荣誉、自由、尊严、爱国心所有这些动机,与生命本身比起来都不值得一提”。但是,历史的导向从来都是称颂浴血奋战的,为了正义或者自由,哪怕这之后,沾满鲜血的自由和正义令人生出巨大的怀疑!怎样都无法逆转的思维惯性,也许就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偏颇吧。汉密尔顿写道,耶利米以孤单的姿势隐入历史,再也没有他的故事流传,除了一个传说,他在埃及被自己的人民用乱石砸死。

“这是英雄的一生,只是没有和英雄相配的任何荣光。”

只有耶利米孤单的姿态留下的巨大的阴影,渐渐推近。这是全书令我最沉重的片段,因此才会流连忘返?

类似的闪光诠释和深入的综述,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一个认真的读者的阅读感慨,如果用我这样的方法标记,折叠划道,足可以把这本书的样子毁坏,只好买第二本好好保留。

如果有人说,对没看过《圣经》的人来说,这本书很实用,应该在看《圣经》之前阅读,然后再去读《圣经》;那么也必有人说,让今天的读者看见,《旧约》经文生长的过程,充满了编写,经文的神圣性也就被破坏了,说不定,有人也会觉得,上帝经不起推敲了。其实,还有另一种读法,把汉密尔顿女士的见解独立出来阅读,把它放在与《圣经》足够远的地方,即使这样,这本书仍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如今,人间处处并没有实现公平,无辜的血偶尔就流淌不止,欺压外来和孤寡者,那么多人相信金钱进而贪婪……上帝会派人来驱逐我们吗?听到回答之前,痛苦像没有扶手的无边浩瀚,当下的生命,未来的生命,需要宗教进而获得拯救的愿望从未改变,这也是几千年来,先知们对人间的希望。他们希望有一个世界,“那里没有任何人会被别人欺压,那里有力量的人将会同软弱人分享,那里没有人会因为什么目的被牺牲掉,那里每个人都准备牺牲自我,为实现上帝希望的美好”。

这令人涌泪的愿景,从未实现过,但人不会因此觉得它永远不会实现。一直在温暖我们心灵的,是这永恒的火种吗?当我心潮起伏,思绪飘荡时,汉密尔顿写道:

“人们无法完全将它们从记忆中抹去,将它们忘记,作为人类的人没有这样的能力。”汉密尔顿的诗意,沉甸甸的……

永恒,是永远的远啊,但恒定不变,永在心中!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