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外向型精品图书,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为华文出版社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华文社已经出版的《我们误判了中国》以及不久将推出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等书,都体现了其在打造外向型图书上的有益探索。
华文社社长宋志军说:“由外国的精英来讲他们眼里的中国,来讲中国的故事,更容易让国外人接受。这比我们自己说和平崛起、大国责任,在世界上更有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误判了中国》的出版正体现了这种理念。该书集结了《环球时报》记者对基辛格、卡特、约瑟夫·奈、麦克莱伦等41位西方政要和智囊关于中国问题的访谈,编辑把访谈内容分为深厚的文化价值观、新型的大国关系、独特的政党制度、成功的经济模式以及中国式的和平崛起5个方面,反映了西方精英和世界上中国问题权威专家对中国文化、现实与趋势的重新认识和判断。自2015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好评,目前该书市场销量超过3万册。
当前,华文社特约请著名文艺评论家李舫担纲主编,约请陈建功、张抗抗、吉狄马加、丹增、阿来、郭文斌、叶舟等14位著名作家,以散文的形式,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各省的民俗文化和人土风情,推进“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一书的出版。宋志军说:“在时间紧的情况下,聚合集体力量突击完成这一件事,对华文社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样做,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图书出版的质量得到保障。”
如何将外向型图书较好地切入国内市场?宋志军认为,如果单纯靠书店销售,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跟各地宣传部门进行对接,让大家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拿“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这套书来说,可以作为地方进行乡土教育的读本,或者作为当地文化教育的读本,那效果肯定会很好。
宋志军还补充,外向型图书要在内容的趣味性上下功夫。如果没有趣味性,甚至让外国的读者看不懂,也无法理解,那就很难发挥作用。“文学是一种比较好的心灵沟通形式。文学的地域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通过阅读,便能了解这个地方,了解中国人。有时候一本好的普及读物比好的学术著作更能发挥影响力。”宋志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