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李瑞虹:编辑要展现别人的好

p6_b

说到编辑心得,我在多年的图书编辑工作的积累中,内心的确是有一些坚持。我也正是凭着这些坚持在做每一本书。这些坚持就是一直存在我头脑中、心底里的、潜在的编辑理念。

首先,编辑是应该有专业的。

从毕业走出校门,从事编辑这一职业已有近7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新手入门的阶段,经历了不断摸索、成长,逐渐熟悉这个行业的过程。对编辑这一职业,我逐渐有了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些想法支持我在这个职业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努力,再努力。

在我看来,编辑是一个需要专业方向的职业,就像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一样。编辑工作,与读书相似,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个人的优劣势确定方向的。我们常说编辑是杂家,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因为接触到的书稿可能涉及各个领域,天文地理、人文科学,这种内容的不确定就要求编辑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理解书稿的内容,才能了解书稿的气质,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出版路线。这是编辑工作的基本。

这种杂家的状态是一种可以在工作中逐渐培养、逐渐形成的编辑的共性。但编辑并不只是有共性,还应有每个人的个性,而个性的形成就离不开专业二字。编辑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方向。就像读硕士、博士,入学伊始就会在导师的引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对于编辑而言,也需要这样的方向确定,这种方向的确定也像是一种职业规划。唯有如此,才能对自己策划的图书有宏观的掌控。

但编辑的专业方向并不一定是对学校专业的延续,而是在编辑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图书策划风格。以我为例,如果依照学校的专业,我现在做的应该是宗教学方面的选题,但现在我侧重的却是历史叙述、人物传记。

其实,学校时的专业积累就像一个敲门砖,它可以扩展编辑的选题策划思路。同时,在学习中养成的探索根源的习惯也可以帮助编辑专注于某一领域。对我来说,这种方向的确定为实际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一,找选题时是有目标的。目标明确,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编辑职业是有连续性的,方向相对一致的经验积累不断稳固个人的业务能力储备,并能在稳固的基础上不断找到新的出发点。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过了今年不知道明年该做什么的窘态。我从事编辑职业的近7年中,选题方向基本保持了一致。这让我的工作积累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例如《斯大林传》、《黄埔军校年谱长编》,《甲午战争十二讲》等等。

其次,好编辑是要不断修行的。前面提到编辑的个性形成与专业有关,除此之外,还与编辑个人的修行有关。即便定了方向,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之后,编辑还是需要借助两方面的平台来实现个人的修行。第一是个人主观,第二是集体的平台。之所以把个人主观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平台搭建的再好,但是个人主观不够,也是枉然。

再次,编辑应有理想主义。编辑做书是要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一本书是否做,第一考虑的是内容是不是好,是否能为大家带来正面的能量。例如,《父亲:一次发行父爱的旅行》以一种我们不熟悉的观点来看待具有先天性认知障碍的人。我们习惯对这样的人持一种同情怜悯的感情,希望我们对他们施以我们认为是合适且必要的帮助。但该书却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施以援手;当他们希望自立时,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同时,该书又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诠释父亲之爱。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不再是我们固有概念中的那样,而是经历了期待、失望、逃避,经历了试图改造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的挣扎。结果,在一次旅行中父亲的观念发生了逆转,儿子毫无条件的爱最终让这位父亲重新发现了父爱的真谛。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真实经历,是感人的,但行文之间又感受不到家有智障孩子的那种悲哀,有的都是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爱意,以及由患有先天性认知障碍的儿子扎克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热爱,那种积极的力量会感染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其中还不时出现几段父子之间的小幽默。该书能够获得大家的肯定,译者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潺潺流水般的译文中,作为编辑的我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正是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书稿的气质。如果总结该书的经验,以下四点是我很有感触的:其一,选好的内容;其二,找个好译者,价钱高一点没关系;其三,把握好选题风格;其四,带着心去为书服务。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