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历时14年编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幕后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出版工程图谱上,罕有工具书能够与这一部鸿篇巨著比肩。享有“众书之王”、“工具书之冠”美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被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来编撰重修并出版,而大百科全书的编纂水平也素来被视为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

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32卷)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并于4月中旬在全国公开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洋洋6000万字的宏大篇幅,近3万人的庞大作者队伍,历时14年修订重编。这一切都使这部大百科全书的编修显得格外厚重。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和第一版相比,究竟有何不同?14年来,参与编修的编辑和作者们究竟如何打磨这部标志性巨作?要涵盖人类各门学科知识,又要“吐故纳新”适应社会变化,如何为这6000万字的庞大“身躯”定基调、搭框架、撰内容?带着种种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编修工作的编辑人员,听他们讲述编修14年里的故事。

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法学部分的责任编辑,时刻关注中国法制进程中的点滴变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朱明秀的主要职责之一。尽管她并不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但她的工作却和法律息息相关。

意义:我国首套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每天清晨, 朱明秀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所有和法律相关的新闻,新法律的出台、旧法律的修订、司法解释的发布、重大法律事件的发生发展等,都必须一丝不漏。

多年来,她几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乘车时听电台广播,每晚必看新闻联播,和朋友聊天、读书、看报,几乎在生活中每个可以接触信息的机会中,她都对法律领域的变化异常敏感和留心,因为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最终决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某个条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这样的状态,几乎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历时14年修订重编期间,每个责任编辑的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重编而来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此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各分卷陆续出版。至1993年,全书所有学科卷出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编辑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丰碑”,成为20世纪末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标志。

不过,第一版出版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世界各个领域的知识大幅更新,新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经过国务院批准,在1995年12月正式立项。此后,新闻出版总署将其列入“九五”、“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组织成立了以周光召为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列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在中央的关怀支持和全国各界专家、学者历经十余年的努力下,这部巨著终于完成出版。

据介绍,就总体定位和内容而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适合大众、服务社会的实用工具书;是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定位:大百科全书读者群真正回归到高中水平读者

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军事科学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不仅涵盖了全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而且注重对悠久的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传承。全书总卷数为32卷(正文30卷,索引2卷),6000余万字,共收条目约6万个,配图3万幅,地图约1000幅。

洋洋6000万字的一部鸿篇巨著,与世界各大百科全书的规模相当。不过,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拥有的1亿多字数相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还是“瘦身”了一半还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资深编审孙关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字数上缩水一半,但就知识量的供给而言,第二版和第一版对比起来丝毫不逊色。此外,“尽管和一版相比,对知识的介绍深度有所减弱,但覆盖面却大大增加。”

一部如此庞大的巨著是如何定位、又如何确定修订重编的框架的?

孙关龙告诉本报记者,在修订重编之初,针对全书的总体内容和架构所做的框架结构设定非常重要。“刚开始,不少人主张在一版的框架之下修补,但是也有资深编审提出了否定意见。”

他们在研究世界各国综合性百科全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决定第二版的总体框架要重新搭建,具体条目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重编,力争源于第一版又要高于第一版。对于具体的条目而言,他们提出了留(保留)、删(删除)、合(合并)、分(分段)、移(移动)、改(修改)、增(新增)的“七字方针”。

就读者定位而言,第一版定位于大学以上学历的读者群,“而我们参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百科全书定位,发现多数百科全书的读者都是普通的读者。

因此,建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定位为高中学历以上的读者,这一定位当时也得到了认可,百科全书的读者面也更为广泛。”孙关龙说,这是大百科全书读者定位的真正回归。

作为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权威性自然毋庸置疑。如何做到“最权威”,在细微处无不渗透着编撰者们的心血。

“比如,大百科全书中所收录的知识非常严谨,哪个能称为‘学’、哪个不能称为‘学’需要慎重考量,只有符合有自己的理论,有代表性的著作人物等四个条件,才能纳入‘学’的范畴,在类似的度量方面,必须严格把关。”

权威:科技、人文、社科有代表性的专家都来了

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作者而言,目前中国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代表性的重要专家学者,大多参加了全书的编撰。

由于一版的不少条目内容本身已很权威,二版的条目撰写者尽可能保留一版仍然健在的作者,另外,又聘请了近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加入。

据介绍,30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作者合计近3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110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47人中的25人和荣誉学部委员中的多数人参加了编撰工作。

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修而言,数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谈到数据的准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经济学科责任编辑李西琴向本报记者回忆了一件事。有一位名为斯科尔斯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收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但关于其出生的具体日期有不同的记载。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网站的记载,其生日是1941年1月7日,但条目编撰者提供的日期却是1941年7月1日。“当时,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工具书,发现这一数据和《不列颠百科全书》有误差,就和撰稿人取得了联系。撰稿人曾专门查找过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并听过斯科尔斯本人的讲座,确定其生日应该是1941年7月1日。”

李西琴回忆说,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认定,将会影响到条目的权威性。为此,编辑部内做人名专项检查工作的编辑朱虹让其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儿子,专门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终身教职的斯科尔斯教授发去电子邮件,询问他其生日的准确时间,最后,“证实他的生日确实为1941年7月1日,教授还在自己回复的电子邮件中幽默地说,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年轻一点。”

孙关龙介绍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的数据都是公认权威并经过反复核实的,“不能想改变就改变,很多是参考国际上权威统一的发布。”他举例说,此前,通常的说法是人类的历史为200万年,但根据国际权威发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将这一数字更新为600万年。

变化:新发现、新发展、新观念张爱玲作品收入全书

和第一版相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进行了许多更新。比如数据的更新,条目内容的改变等等。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条目。

在实用性和可读性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也有了很大进步。孙关龙介绍说,如果按学科来编写,有很多条目是无法收入全书的,比如,雪人、野人等。但为了贴近群众,二版特别设置了一大批这样的条目进行综合介绍。

再比如,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分学科出版的,“关于孔子的条目在10多个学科卷出现,长城在第一版的地理、历史、军事等卷中都有,但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我们将其合成为一个条目,更便于读者使用,同时可读性也更强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文学学科责任编辑楼遂告诉本报记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撰过程中,还注重一些新的发现,在编撰观念上也有所更新。比如,近年来不少考古发掘中新发现的中国文学史料都被收入其中。

“以前,第一版中关于中国文学这部分的条目,更多关注解放区、革命根据地的文学作品和人物,在国统区工作过的一些人,同样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谈到的较少。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这部分内容也有了客观反映,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比如,张爱玲的作品,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和作品,新、旧武侠小说作家和作品,也被收入其中。特别是对20世纪中后期中国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的概况都有实事求是的综述性介绍。”

最主要的困难是内容膨胀 出书经过500道工序 给定的字数上下浮动不能超过5%

根据权威百科全书编撰机构的统计,一部百科全书从设计到出版有至少500道工序,这足以说明,编撰出一套权威、实用的大百科全书需要经历千锤百炼,在这当中,编辑人员要克服不少困难。

“搞大百科全书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容的膨胀。”孙关龙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设计之初就计划用6000万字编撰,并设计30万个知识点的索引,结果成书后,就是这样的规模。

要实现如此精确的总量控制并不容易。他介绍说,编写中,一直强调质量和数字意识,给定的字数原则上上下浮动不能超过5%,这也是编撰过程中总量控制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写百科全书并不枯燥

撰稿完成后,最后的步骤是审稿,而百科全书审稿和一般的图书有很大不同。“一般的图书编辑三审就可定稿了,而且在三审当中有些内容并不是全看的。而百科全书的审稿要先请专家和主编审稿,合格后再请编辑初审,之后是二审,二审不合格就要退回重新编写。一般的稿件都要折腾上三四次,有的还要修改重写。”孙关龙介绍说,二审审定每一个条目后,编辑要进行组群加工,有的条目单独看是看不出问题的,只有在合拢时才能发现问题。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青岛下属的区和市共有几个”。由于编撰时,总条目与不同的市和区的条目分别由不同的撰稿人撰写,撰稿者的不同常常导致分条目的数字加起来和总条目的数字不相符合,审定和改正这些内容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要惩罚一个人就让他去编百科全书,意指编写百科全书异常枯燥。孙关龙告诉本报记者,钻进去后也会发现其乐无穷。

和专家打交道学到很多

李西琴说,和这些专家打交道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闪光点。比如,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苏星,他逐条审定了政治经济学的条目。“在编书的那些年里,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他寄来的贴着邮票的贺卡,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后来,苏老病重,一次,我去探视他,秘书悄悄告诉我说,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贴着邮票的贺卡,那都是苏老自掏腰包买来邮寄的。”

楼遂回忆起,舞蹈学科的主编资华筠患有白血病,医生已经将她隔离,但当她听到这部书的编写已经进入审定阶段的时候,就在医院里抱病将舞蹈部分重新审定了一遍。她说,我们承担的是国家重大的文化项目,就一定要做好。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孙关龙,是一位已经年近70岁的老编辑,患有严重的眼疾,一只眼睛几近失明,但仍然和大家一起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编校书稿。对于大部分编辑而言,突击任务时,大年初一都在办公室里度过。下班后把工作任务带回家完成更是家常便饭。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