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湖北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报刊结构纪实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126种报刊进行重新定位,共划转报刊86种。在全省10个发行量过百万的报刊中,有6个是在划转更名之后相继出现的。”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邵明义列出的一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

治散治滥、结构调整在我国报刊领域已进行多年,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报刊资源流动乏力、缺少有效配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也正因为此,湖北的实践更引起记者的关注。那么,湖北省究竟如何调整报刊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其经验对我们推动此项工作又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连续9年实施结构调整

2002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进行报刊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2003年-2004年,又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推进报刊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报刊退出机制。“这一阶段是我们实施报刊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的集中时期。”邵明义总结道。

据统计,湖北省2003年-2004年重新定位报刊62种,划转26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湖北法制报》划转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更名为《前卫》杂志。2005年-2010年,湖北报刊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进入第二阶段,重新定位报刊64种,划转65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湖北教育报刊社整体划转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并对集团内部报刊进行整合。

“如果说第一阶段主要是大规模的行政调整,那么2005年以后,我们则更多的是利用机制和市场的手段来进行调整。”邵明义表示,以退出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以划转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报刊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是湖北省进行报刊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强势报刊是最大受益者

在报刊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中,有实力的强势报刊出版单位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我们的2报9刊中,有7个是划转更名后推出的,其中就包括《知音漫客》和《新周报》。如果没有资源整合,这两个百万报刊根本无从谈起。”集团董事长胡勋璧坦言。

调整划转还丰富了这些报刊单位的媒体品种,使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报刊两翼并重”的整体构架得以确立。比如,知音传媒集团就在期刊出版之外又拥有了两份报纸。目前,由《市场时报》划转更名的时尚生活周报《第1生活》在武汉市场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年赢利近300万元。

“将零散且缺乏活力的报刊资源向有实力的集团和报刊出版单位集中,并进行重新定位,不仅能进一步优化报刊结构,激活并做强做大报刊市场,而且可以发挥规模效益,降低划转后的运行成本和风险,促使其朝着良性方向更快发展。”邵明义评价说。

然而,资源整合给这些报刊单位带来的发展还远不止于此。“利用划转来的刊号资源打造《知音漫客》,然后再依托该刊、利用新的资源衍生出系列刊物。”胡勋璧坦言,资源整合不仅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报刊资源和发展平台,同时也使产业布局随之发生变化,知音动漫出版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今古传奇报刊集团在划转中获得5个刊号资源,谈到资源整合带来的发展机遇,集团总经理舒少华也同样充满感慨,“借助划转来的刊号资源,我们树立了独具特色的传奇系列,并推动其产业链和品牌链的延伸,为集团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

被划转不止“看上去很美”

行政管理部门牵线搭桥、助力推动,实力报刊单位乐意接纳、大力发展,资源整合看起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划转往往意味着身份、环境乃至更深层次的改变。对被划转的报刊社来说,资源整合是否也同样“看上去很美”?

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的前身--湖北教育报刊社于2006年4月被整体划转到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这一变动对创办57年来一直依附于教育行政机关生存发展的报刊社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全社上下或多或少都有些想不通,一些干部职工甚至情绪失控,担心脱钩划归企业会失去行政资源。”回忆当时的情景,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世新坦言道。

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每年5月是全省各市州县上报发行数的黄金季节,可这一年直到6月中旬,全省上报的发行数仅2000余册,而上年同期仅《小学生天地》一刊的订数就达50余万册。依托教育管理部门开展发行的行政功能突然失效,这引起了全社干部职工的恐慌。

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场体制改革带来的躁动和阵痛很快被化解,年利润不足200万元的湖北教育报刊社也从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变依靠行政手段为运用市场机制,《小学生天地》止跌回稳,并于两年后重新突破月发行200万册大关;根据教育市场需求,报刊社将集团划拨的幼儿期刊《淘气包》更名为《初中生天地》,这本新刊在第一期就首发100万册。

一般来说,资源整合的最大难题是人员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共整合刊号资源7个,安置划转人员一两百人,但却没有一人因此下岗。“根据‘各展其长、各尽其能、逐一落实、安排到位’的原则,我们按照年龄和能力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在集团内部进行平稳消化,使每个人都找到合适的岗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江作苏表示,资源整合为集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意识在调整中增强

“作为管理部门,我们希望通过更改报名刊名,引导并鼓励那些办得不好、勉强维持的报刊重新调整定位,用市场手段自救自强。事实证明,这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邵明义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报刊社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办刊宗旨,主动去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对内容、读者、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应该说,这种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的办刊意识,正在湖北报刊中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对此,江作苏也介绍说,一些曾依附于行政机关的报刊,由于官本位意识、读者面狭窄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有的甚至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调整划转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灵活配置资源,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改造。到目前为止,调整划转来的报刊没有一家是亏损的,来了就迅速走出困境,踏上良性发展之路。“在坚持导向的前提下,紧盯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判断不再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会果断进行资源的再配置,对这些报刊重新进行调整。”

“季节变了就要换衣服。”邵明义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盘活存量、做大市场、发展产业,就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报刊结构,并随着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对不适应的报刊进行调整,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湖北报刊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繁荣发展的局面,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的困境中保持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也正得益于此。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