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是让你魂牵梦绕的家园。”对于作家马丽华的这段论述,党力文深以为然。
作为新闻出版系统的一名援藏干部,她在那片雪山圣土度过了三载春秋,如今虽然重归都市生活,但那五彩的经幡和壮观的玛尼堆,欢快的歌舞和甜美的青稞酒还时常袭上她的心头,西藏就是一个让人怀想的地方,她时常会想起那里的美景、那里的藏族同事、那些为她写书的作者和她编的那些书……
续写父亲西藏缘
党力文家里至今保留着一张发黄的照片,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其父在四川甘孜藏区部队服役时拍的。照片中的父亲身着藏装、腰佩藏刀,非常帅气,藏族的漂亮服装给党力文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机会一定要到藏区看一看”也成了她儿时的一个梦想。
梦一做就是40年。2007年,党力文主动提出申请,要求援藏。于是她成为新闻出版总署选派的中央国家机关第五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此时她已经52岁了,是同批援藏干部中年龄最长的一位。
尽管之前在心理上已做了充分准备,但入藏不久,各种困难还是迎面而来。高原反应让她感到“英雄气短”,没有取暖设备的冬夜搅得她周身寒彻。俗话说“吃饱了肚子不想家”,单位没有食堂,她要自己动手做饭。由于没有掌握在低气压下使用高压锅的技巧,夹生的米饭、煮烂的面条和变成片汤的饺子成了那一时期她的家常便饭。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面对困难,党力文没有退缩,而是千方百计地适应环境,力争尽快转换角色,开展工作。这一年恰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入藏不久的党力文立即投入到十七大文件的出版工作中,一方面为派援单位人民出版社提供西藏新华印刷厂的技术、设备状况和材料的准备情况等租型信息,另一方面又将人民出版社有关十七大文件租型的种类、预定价格和出版时间等信息提供给西藏人民出版社,使两社的出版信息得以及时沟通。十七大召开后,她立即返京拿取十七大文件的租型胶片,并以最快的速度带回西藏,保证了西藏基本与全国同步、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十七大文件的出版发行工作。这一年西藏人民出版社租型重印的十七大文件和辅导材料(藏汉文)印数达30万册,是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党代会文件以来印数最多的一次。
肩负使命展才干
入藏工作圆了党力文儿时的梦。但她也清楚地知道,此行不是来旅游的,作为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她负有帮助受援单位提升出版水平的使命,每思及此,她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好在人民出版社多年的编辑生涯,练就了她过硬的选题策划能力,雪域高原上藏汉群众对知识的渴盼,为她提供了一展才干的舞台。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中,散文作品日趋边缘,军旅作家裘山山自选散文集《从往事门前走过》曾被多家出版社婉拒,而党力文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部书稿,并欣然做了这本书的责编。该书在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党力文又积极联系参加文学奖项的评选。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书最终获得了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并且在散文集这个奖项中名列第一。“当党力文告诉我她也当过兵、并且是从北京来援藏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一定是能够做成并且做好的。西藏,军人,这两个元素将我们连在一起,让我们彼此信任和理解。”裘山山在她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三载雪域春秋,党力文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先后策划编辑出版了《八廓街——101个女“背包客”的内心独白》、《绿松石》、《相关传染病防治技术手册》、《麝香之爱》、《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冲突与和谐》、《西藏江河志·洪灾录》、《见证》、《西藏风土志》、《西藏今昔(藏汉版)》……其中,小说《藏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绿松石》成为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策划编辑图书外,党力文还把30多年来在人民出版社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带给了西藏的同行们。她亲自制定了《西藏人民出版社关于执行图书稿件三审制的实施细则》、《西藏人民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重新设计和绘制了“西藏人民出版社选题申报单”、“西藏人民出版社发稿单”、“西藏人民出版社稿酬单”、“西藏人民出版社书籍装帧通知单”等;亲自设计和绘制了“书稿档案接收登记簿”、“书稿档案案卷登记簿”、“书稿档案销毁清册”、“书稿档案借阅登记簿”等。她的这些工作使西藏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管理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用行动捍卫国家稳定
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党力文,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站到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但“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的发生,却让她经受了一次人生的考验。当时正在内地探亲的她,尽管假期尚未过半,还是匆匆辞别已经80多岁的母亲,踏上了回藏维稳的征程。
作为一名新闻出版系统的援藏干部,党力文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揭批达赖集团的分裂和破坏活动,用实际工作成绩为西藏的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9年3月恰逢西藏平息达赖集团全面武装叛乱、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也是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第一年,为了纪念这一系列活动,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出版局的安排下,西藏人民出版社积极策划,准备出版10多种献礼图书。党力文担任了图书的组织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同时担任《跨越》一书的责任编辑和《阳光下的罪恶》、《西藏地方现代史》的复审、终审工作,以及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献礼图书首发式的准备工作。这期间,她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在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召开了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献礼图书首发式,这项活动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表扬。
2010年8月,党力文结束了为期3年的援藏任务,在返回北京前夕,她专程到日喀则的烈士陵园祭奠了为保卫西藏而长眠在那里的解放军烈士。在接受有关媒体的采访时,党力文曾经如此表述:“我认为援藏跟当兵一样,就是在保卫国家安全。作为一个公民,只要身体允许,只要有条件,就有义务去援藏。我们搞舆论工作的,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编后
“新闻出版援藏”系列报道自6月8日推出后,陆续刊发综述《倾心援藏树丰碑 致力发展谱新篇》以及《新华人有效丰富西藏出版物市场》、《项目援藏为行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人才援藏为我们输送了智囊团和发动机”》等报道,从项目援藏、干部援藏等多个角度,展现了5年多来援藏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希望对今后新闻出版系统继续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援藏工作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