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他们,用阅读为盲人点亮一盏心灯

“在这个世界上,盲人朋友是最痛苦的,行走在黑暗的隧道里,没有一丝光亮。但是,读书会引领我们的心灵走向光明。”

这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致全国盲人阅读推广委员会的贺信中所说的。4月20日,中国盲人协会和中国盲文图书馆在山东联合成立这一委员会。盲人阅读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是一个有着1200多万人口的庞大群体,视觉障碍让很多人从未真正读过一本图书。

不懂盲文也可以“阅读”

4月24日上午,在北京入春以来罕见的大雨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进位于陶然亭附近的中国盲文图书馆。也许是雨天使然,有着3000种、5万册可外借图书,2.5万种有声读物,能够满足多种视觉障碍者阅读需求,相关设施非常完备的中国盲文图书馆,这一天并没有吸引多少盲文读者,偌大的借阅区空无一人。

中国盲文图书馆典藏借阅部主任陈京生说,这里经常这样。陈京生认为,影响借阅的因素可能有三个,一是现在盲人获取信息的途径正在增加,纸书阅读量下降也算大势所趋;二是盲人走进社会工作的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太忙没有时间阅读;三是大家对新馆还不熟悉。

事实上,困扰盲人阅读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不会盲文。

“全国1200多万名盲人中,懂盲文的不到10%,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盲人根本没有机会自己‘阅读’图书。”陈京生说。但他们可以听书。中国盲文图书馆开发了新一代的“阳光读书郎”电子阅读器,配上专用扫描器,盲人朋友可以“读”到任何一本普通图书。越来越多的有声读物,也让他们可以直接听到更多图书。中国盲文图书馆计划,到2015年,实现馆藏有声读物20万种、纸书10万种、电子书10万种。

盲文图书可免费邮寄借阅

与其他公共图书馆不同,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读者借书的主要方式是邮寄借阅。无论是藏书量还是馆内的盲人无障碍导航服务系统,这家图书馆都拥有着国内其他盲文图书馆或设有盲文图书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人打电话来借书,有人来信借书,借书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陈京生告诉记者,在旧址卢沟桥,借阅情况最好时一年借阅人次达四五千、借书量达2万多册。借阅的方式主要是邮寄——国家有政策,盲文图书可以免费邮寄借阅。而在其他公共图书馆的盲文图书阅览室,一般只提供现场借阅。

但盲人读者取书也并不都那么方便。由于盲文图书体积较大,基层邮局有时会让读者自己去取书,甚至会出现没有通知到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借到书的情况。而且,很多盲人朋友在还书时仍然用原来的打包纸(翻过来用),容易在邮寄过程中发生散包丢失现象。陈京生说,“估计有10%左右的图书会丢失”。

为了尽量避免图书丢失,中国盲文图书馆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请借阅的读者支付3元钱的邮寄费,以印刷品挂号形式邮寄图书(每包4本~5本图书)。好处是丢的少了,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借阅量——大部分盲人没有收入来源,往返邮寄的6元钱也是个不小的支出。陈京生给记者看了一款绿色的帆布邮包,他们正在和邮政系统接洽,将其作为盲文图书专用邮包,可以多次使用,邮局见到这个邮包即实行免费邮寄。

摸一遍和听一遍差别很大

仍然有一批忠实的借阅者。身为按摩医生,湖北的夏明洪不仅借阅专业书,也愿意看一些文学书,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借阅一次图书。而家住南京的李秀华老人,主要消遣方式就是看书,以致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有新书就直接给她寄过去。陈京生说,由于单个借书证借阅量有限(一次可借6本),而盲文图书的借阅周期一般较长(有时10多天才能寄到),有的盲人读者特意办两三个借书证,保证自己在周转期间还有书看。

他们从阅读中感受到了力量。张海迪就在多个场合说过,自己在残疾之后,从书本里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她觉得,书本让残疾者的生活不再孤寂,书本让有志者树立理想。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所以,她希望残疾人兄弟姐妹都来积极参与读书活动,“让知识的光芒把我们的世界照耀得更加明亮”。

而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由于摸一遍更有助于记忆,很多盲人朋友还是愿意借走“读”一遍。陈京生说,“摸一遍和听一遍差别很大”,摸一遍可以记得更牢些。而在实际借阅种类中,教辅书和专业书最受欢迎。还有的盲人读者把图书馆当成了“接头”地点,来前会特意约上几个盲人朋友一起来看书、上网、聊天。

也许是因为新馆的缘故,中国盲文图书馆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很多地区的残联会组织盲人参观这里。而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成立,亦将为图书馆吸引更多会员。采访结束时,陈京生说,最近中国残联推出新的政策,要求各地有一定规模的市公共图书馆都要建立盲文图书阅览室,已经有很多图书馆来中国盲文图书馆“取经”。他相信,不远的将来,更多盲人朋友可以在身边借到合适的图书。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