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品牌活动“红沙发”访谈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火热进行中。第四场访谈邀请的嘉宾是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陈纯跃,他们和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浙江籍女作家)吴瑜一起就“出版如何推动阅读”这一话题展开对谈。
主持人:在图书销售上,书价的问题是不是也影响到销量和普及面呢?
李岩:作为从业者我们有一个体会,中国的书价与全球相比是不高的,是偏低的。尤其是学术书的定价是偏低的,没有按照书的内容和内涵来定价。从版权走出去来说,我们的书价是偏低的。当然,这与我们的消费水平有关系。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书价还是要有所提高。
主持人:您觉得还是应该更高。
李岩:应该根据书的内容而有所区别。我们现在书的价格是一个定价尺度。真正学术含量的书的销量很少,作者是用一二十年的功力做的一本书。
主持人:在这方面的话我就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讲了,书价相对于国外是不高,但现在我们有很多选择,对不对?比如说电纸书,下载就可以获得。比如说数字出版,可能只花一块钱或者两块钱,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完了。现在还有一些有声读物等等,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既然可以省下这个钱,我干嘛要花钱买书呢?
陈纯跃:关于书价问题,李总已经说得很好了。从总体来讲是不高的。不能用纸价多少、印刷多少、制版多少衡量一个书,更重要的是它的知识含量,它给读者提供的价值,作者付出了多大的劳动。在昨天的读者大会上来了一位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十年磨一剑,花了十年创作这本书,你说他投入的知识劳动有多大?他应该得到的稿费或者版税有多少?如果把这块加进去的话,我们的书价确实不高。
还有刚才讲到的跟国外相比。中国的书价大概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跟其他产品相比,像现在看一场电影,大片80块。我不知道海南的价格怎么样,一般的国产片是四五十块,一本书现在多少?平均定价也就大概二三十块,一本书甚至于可以伴你终生的。
当然,我不否认现在有些书价偏高了。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过度包装,不该用铜版纸的用了铜版纸,不该用精装的用了精装。第二个叫虚高定价,这是一种商业行为。我很难说它不好,但是确实太高了。比如可以定20块,我定到50块,又用低折扣来卖,它是一种商业模式。因为书价的定价已经放开了,这两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主流。我们建议各个出版单位还是要注意克服这两种现象。因为中国还是以低收入为主体的,我们如果通过成本控制和合理的定价使书价再有所控制的话,那我觉得买的人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