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职业生涯最感慨的一件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层层学习动员、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等形式,认真查找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集团领导班子24次前往15家所属企业深入调研并现场办公,积极研究破解基层企业难题。集团党组4次召开专题会议,3次举行集体学习,15次召开座谈会,将广大员工的意见建议归集为165条,先后15易其稿修改对照检查材料。围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我们全面落实巡视反馈意见,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新订和修订了职务消费、公务用车、外事管理、“三重一大”等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负责人廉洁从业行为;严格控制会议标准,加快公文畅通流转,压缩简报文件篇幅。
经过全面整改,集团和各单位领导班子存在的“四风”问题明显好转,“文山会海”的不良现象明显遏制,“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较大节约。96项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全面完成,一批困扰多年的难点问题初步解决。
2013出版业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数字化与内容创新
对于中国出版企业而言,数字化无疑是一条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明确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思路,目前已经编制并颁布实施了13项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化标准,建立了数字资源采选聚合机制,汇聚了7万多条有效书目数据、2万种入库电子书、8000种可上线运营产品,重点建设中图“易阅通”、中译“译云”等七个平台,分两批选派了35名分管数字出版的负责人和一线骨干赴美参加数字化培训。预计2014年集团数字出版的收入将达到4.5亿元。
内容创新是我们主业的主题,是我们产业的主线,是我们所有创新的主旋律。2013年4月9日,集团公司召开了内容创新大会,提出了“内容创新十策”,深入思考和重点分析了资源、人才、营销、业态、资金、结构、组织、品牌、指标、机制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与对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出版集团特色的内容创新体系。
截至2013年12月30日,集团在9个衡量出版业绩的重要指标上获得全国第一:15个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8个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2个项目入选国家古籍出版项目资助,35个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40个项目入选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3种期刊入选2013年度最受读者欢迎50种期刊,8种图书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读物,8种图书入选2012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以7.03%(2013年前三季度)的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领跑全国,“国家队”的文化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一批重点书成为市场明星产品:《新华字典》总造货超过过去10年总和;“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首批成果《史记》在一个月内销售两万套;《学生规范字典(第三版)》销售89万册,《地域》发货20万册。
2014出版业最期待的一件事:机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但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还未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只有继续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为出版企业,我们将遵循市场规律,2014年将着重抓好人事与收入分配两项制度改革,在所属各单位普遍推行中层岗位竞聘制度,加大效益工资比例,积极稳妥地探索协议工资、股权激励、文化津贴等多元激励方式,营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企业发展氛围,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动能。
2014业外最关注的一件事:城镇化
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明确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确定了以人为本的工作重心。这有利于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践表明,城镇化的本质是市民化、知识化。一个国家城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的知识人群越来越多、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的过程。城镇化对于出版产业而言,不啻于是一封伟大的福音书。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出版市场将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消费群体,涌现出更为海量的阅读需求,涌现出更多具有新特质、新风格、新气息的优秀作品,整个行业的市场将因之扩容,由之增色,与之俱生,偕之共盛。
(节选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之《2013、2014出版集团老总最关注最期待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