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在继承中前行 创造更大辉煌

专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

新中国第一家专业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60岁了。1万种图书、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家出版社将如何“在继承中前行”?《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为此专访该社社长莫蕴慧,听她详解人音社未来发展走向。

《中国新闻出版报》:从学音乐到教音乐、报道音乐事业、出版音乐作品,您与音乐打了40多年的交道。在您心目中,音乐和音乐出版意味着什么?

莫蕴慧:音乐是和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人的文化修养、个人情操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转折发展的重要关口,都会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它在唤醒、团结、感染、号召群众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音乐更能使人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情。

60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1万种图书。很多图书是“开天辟地”的,比如我们独创了“人音五线谱体”和“君匋简谱体”,在曲谱字体开发和曲谱出版规范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图书起到了挖掘保护的作用,比如大家熟悉的《二泉映月》等一大批民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定谱的。可以说,在促进大众接受丰富的音乐样式,整理挖掘民族音乐瑰宝、推动中外音乐交流甚至促进社会和谐等各个方面,音乐出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音乐出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在60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借鉴并发扬光大?

莫蕴慧:时代发展到今天,任何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获得的,做好音乐出版亦是如此。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现在的发展而言,我觉得:前行是最好的纪念,继承也是一种前行。

总结人民音乐出版社发展60年的经验,我认为,在“人民、音乐、出版”三个关键词中,最宝贵的就是我们对“人民”的重视。正是持之以恒地坚持这种企业文化传统,我们的作品才能受到那么多读者的欢迎。想想看,在50年代至80年代之间,我们的《外国名歌200首》曾经温暖和熏陶过多少人的心灵和情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中华歌曲大家唱》曾经激励多少人努力向前。我们理解,这里有5个具体体现,一是作品编辑出版的应时之需性;二是作品内容的广泛代表性;三是作品艺术形式的喜闻乐见性;四是作品思想内涵的广泛覆盖性;五是作品艺术语言的雅俗共赏性。说到底,就是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我相信,你心中有读者,读者就不会抛弃你。知往鉴今,面向未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将在继承中继续前行。

《中国新闻出版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音乐产业正面临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您认为,依托其上的音乐出版将往何处去?人民音乐出版社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莫蕴慧:挑战的确存在,但我们也要看清音乐出版面临的形势。尽管音乐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新的发展模式也在逐渐形成,传统音乐出版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我社营业收入增长77%,利润总额增长48%,资产总额增长76%。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我社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3%,利润总额增长80%,资产总额增值64%。绝大部分收益来自传统出版。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巩固传统出版的市场占有率,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出版社也在尝试数字转型,争取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我们将继续坚持精品类图书系列化、乐谱类图书层次化、普及类图书市场化、经营模式立体化的思路,大力拓展理论类图书的出版,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尽快做实大众出版产品线,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改善教材经营模式,进一步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推进中国音乐数字出版与发行平台建设,在融合发展上做好文章,努力为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