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重读抗战家书弘扬抗战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再现和弘扬抗战精神的生动读本

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第一编研部主任 陈扬勇

《重读抗战家书》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本好书,我是拿到书后一口气读完的。吸引我的,就是字里行间充盈着的伟大抗战精神。

第一,这些家书生动体现了亿万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写这些家书的人,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军人;既有军队高级将领,也有普通军官士兵;既有出身贫寒的工农子弟,也有生活殷实的富家子弟;有知识分子,还有爱国华侨,真正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决心信心,体现了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第二,这些家书的作者,用他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豪迈誓言,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第三,家书中处处闪耀着抗战英烈的人性光辉。那些为抗战而牺牲的英烈们也是人,他们也有父母,他们也有儿女。但是,在国家民族危亡面前,他们义无反顾,舍弃父母,抛妻别子,先国后家,舍小家保国家,父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第四,家书中再现的抗战精神是英烈们的真实心声。在这些家书中,有一部分,实际上是英烈们自知即将走到生命尽头而留给亲人的遗书。遗言,是一个人留给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心声,因而也就最动人。

《重读抗战家书》收录的是散发着战场烽烟、浸透了英烈鲜血的珍贵历史文献,因而,也就是体现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最好读本。抗日战争的烽烟已经远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尤其需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的回响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白庚胜

《重读抗战家书》翔实、朴素、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家书文本的本来面目、文物价值、学术意义,尤其是对32位英雄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与诠释。由于大都是最私密的心灵表白、最现场的生活记录,这些家书也就成为英雄们的最后见证、最后希望、最后期待,从而也就最能让我们感知他们的品格底蕴、心理轨迹,以及才情、兴趣与追求。

浓缩于这些英雄身上并内化于其心中的集体潜意识乃是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外化于他们行为之中的共同特点是:一、都有崇高的理想,都以追求真理与光明、公平和正义为最高目标;二、都有坚定的信念,都忠诚于时代、国家、民族、人民的事业,且永不动摇、永不言败、永不背叛;三、都有高尚的品质及操守,都诚实坦荡、光明正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敢于担当,出淤泥而不染;四、都有丰富的情感,都尊人伦、重亲情、讲气节、爱生活、充满人性美;五、都喜爱学习,都与时俱进、旷达博闻、情趣高雅;六、都是非冰火,都爱憎分明、浩然正气、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

我以为,他们这些优秀品质,既以中国古代文明为底色,又熔铸有近现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廉耻之道,以及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说,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精髓,尽与这些家书神合;田横之拒秦、子胥之鞭楚、苏武之气节、岳飞之精忠、戚继光之荡寇、郑成功之收台等等绝唱,亦在这些英雄的血管里回响。

抗战英烈家国情怀的见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黄振春

《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在了解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的同时,也见证了每一位抗战英烈充满理想信念和浓厚家国情怀的抗战细节,这是教育民众、增强理想信念的最生动和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巩固和扩大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博物馆6封馆藏家书被收录于本书之中。它们包含了国共双方抗战烈士的家信和遗书,既有像左权、戴安澜等重要将领的珍贵家书,也有普通战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抗战家信,充分反映了70年前,在抗日烽火的硝烟中,热爱亲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在抗击日寇侵略的战场上,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之魂。

在抗战中捐躯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家书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在1937年10月10日忻口会战前线致信妻子:“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每逢出征前都给部下留下一封遗书。1944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给部下留下遗书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16日下午4时,张自忠壮烈殉国。

中华民族正是有无数个左权、郝梦龄、张自忠这样矢志不渝、抗战到底的优秀儿女,才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革命英烈的一封封抗战家书,不但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永远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入推进抗战文物研究与利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治委员 孟世强

《重读抗战家书》一书中收录的家书,有标准、有思想,非常适合党员干部学习。军事博物馆也很荣幸,能够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在全书32篇抗战家书中,军博提供了5封,其中4封为首次向社会公开。

这32篇家书,我是一篇篇读完的,有些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了。我觉得,这些家书展现了写信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足以打动任何一位读者。当年,这些书信联络的或许只是两三位历史人物,但现在足以教育一代代后来人。比如,著名英烈赵一曼临刑前给宁儿的信,我多次读过,在去年和今年军博举办的展览中也展出过,是观众注目的焦点之一,经常有爸爸、妈妈在展板下读给孩子听,这一场景很能够打动人。总之,这些家书是进行品性教育、党性教育、爱国教育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军事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军事博物馆,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客观地讲,我馆现有14万件藏品的实际利用率还不高,需要下大功夫进行研究和整理。比如,在这次参与书稿编辑过程中,我们确认了中共南方工委原副书记、曾任毛泽东秘书的张文彬烈士的一封家书,读来声声入耳。这件事说明,我们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加强整理和研究,使文物“活”起来,既能进入陈列展览,又能见诸出版物,从而更好地充实社会精神财富。

父亲的家书

袁国平烈士之子 袁振威

拜读《重读抗战家书》,倍感亲切,心情激动!因为在这32篇抗战家书里,也收录了我父亲——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的一封家书。

我1939年出生,父亲袁国平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所以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象。有一次我问了母亲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活着,父亲却偏偏牺牲了。皖南事变前,中央要他回延安汇报工作,他明明有理由、有可能离开皖南,却白白去送死,是不是太傻了?母亲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拿出了父亲的许多遗诗、遗书,要我阅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在给亲人的信中,父亲表达了到抗日前线去歼灭敌寇的强烈愿望。他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在给侄儿的信中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父亲与万千抗战英烈一样,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父亲身中四弹,重伤难行。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不连累战友,他英勇自尽,实践了“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誓言。父亲在皖南给家人的信中说:“我置身革命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无法帮助家里,望能原谅我。”

父亲是著名文学大师田汉的得意门生,如果当年他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很有可能成为文坛上的一颗灿烂明星。然而,他选择的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事业。为此,他不惜抛家舍子,直至流血牺牲。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我们今天的幸福。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树军

《重读抗战家书》是抗战历史的生动再现。如左权、袁国平的家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持久战、游击战的情况;谢晋元的家书,介绍了淞沪会战有关情景;萧远连、唐仁玙、刘宗歆的家书,描述了日军侵略暴行;王有进的家书,叙述了八路军华北抗战的情形;彭雪枫的家书,与妻子分享了抗战辉煌战果;林晖的家书,讲述了国共两党的抗战表现。

《重读抗战家书》是对抗战精神的具体诠释。高捷成的“誓不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蔡炳炎的“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彭林初的“国难之际,最光荣的牺牲很有价值”;潘涛的“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展现了抗战英雄的爱国情怀。左权的“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张自忠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金方昌的“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展现了抗战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郝梦龄的“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沈尔七的“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戴安澜的“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展现了抗战英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袁国平的“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潘涛的“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邹毅的“黑暗终于将过去!光明亦不远了”,展现了抗战英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读抗战家书》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抗战历史,大力弘扬了抗战精神,用事实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

讴歌民族之魂 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 李宗远

家书是人们传递亲情的纽带,遥寄思念的信物。抗战家书因其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除了满是对家园的思眷,更饱含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今天我们选取抗战家书编纂成册,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殷殷嘱托和铮铮誓言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先烈志士博大精深、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该书出版问世的现实意义。一、学术研究的价值。许多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一般的史书中所看不到的。因此对抗战家书的整理和研究,将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筑牢抗战记忆提供新的史料,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新视角。二、文化传承的价值。翻看《重读抗战家书》,我们能感受到硝烟的弥漫,战争的血腥,亲情的温暖和牺牲的决绝,字字句句都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中的体验和情感。家书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三、理想信念的价值。“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读到这些绵长而醇厚、饱含骨肉亲情的话语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看到这些感天动地的铮铮誓言时,我们必须要思考是什么给了他们面对死亡的胆量和勇气。从中我们也能找到答案,就是“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理是光明的、伟大的”,这就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强矢志不渝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仰。

今天我们重读抗战家书,就是重温那一封封源于心灵的告白,感受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奋起抗争、舍生取义、血沃中华的情怀和气节;深刻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此为镜,自我坚定,自我净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丹心照汗青 精神励后人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周溯源

《重读抗战家书》为我们了解抗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窗口。全书选取了32封抗战英烈的家书,篇幅不长,部头不大,却分量很重。每封家书字字泣血,句句千钧。该书有家书原文,有注释,有作者简介,有解读评点,言简意赅,很好读,也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先烈的一封封家书,丹心照汗青,精神励后人。

共产党员孙晓梅,崇拜民族英雄岳飞,她在致姨母的信中写道:“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张自忠将军战前致战友书:“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共产党员吉鸿昌致妻书中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共产党员高捷成对叔父写道:“誓不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告诉侄子:“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只不过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左权在信中对叔父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抗战期间,我国有无数仁人志士写下了豪情壮志、感人至深的家书,吉鸿昌、左权、赵一曼、张自忠等人的家书只是其中的缩影和代表。鲁迅先生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如今,重读这些家书,让我们不忘历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 坚定信念

左权烈士之女 左太北

无论任何一封家书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抗战家书作为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特殊产物,其时代感更加突出与鲜明。今年的清明时节,中央电视台曾推出《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我也受邀参加了有关我父亲的采访录制,我相信当人们聆听一封封激人奋进、催人泪下的抗战家书时,所有人都宛如穿越时空一般,走进硝烟岁月、走进抗战英烈身边,深刻体会到了抗战英烈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重读抗战家书》的出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抗战英烈的点点滴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热血男儿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感受到了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关怀以及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的款款深情。如果说,抗战英烈的“勇”在于面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那么,家书就是他们“情”的体现。今天当我们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抗战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当我翻开此书,看到书中收录的我父亲的一份家书时,深感欣喜。这封信是我的父亲于1937年9月18日写的,从书信中我感受到了我的父亲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不渝奋斗的远大抱负。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的核心即为理想、信念。同理,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需要支撑的。尽管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那一封封充满情怀的家书,在成为历史永远见证的同时,无不凝聚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理想、信念。《重读抗战家书》的出版,既是对筚路蓝缕往事的重述、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在传播抗战英烈浩气,弘扬抗战英烈的精神,补我们的精神之“钙”。

重读家书 余味绵长

中华书局总经理 徐俊

《重读抗战家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可谓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2015年9月30日,中华书局接到中宣部宣教局编写抗战家书的任务。经反复讨论,书名定为《重读抗战家书》,收录32位抗战英烈撰写的家书32封,家书的写作年代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结束。家书的撰写者,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官兵。这些家书,有写给父母的,也有写给妻子的,有写给儿子的,也有写给侄子的,有写给叔父的,也有写给姨母的,其中不乏烈士赴死前的遗书。

先后经过十几个校次的反复修改与订正,《重读抗战家书》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这本薄薄的《家书》,字里行间却是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曾经遭受的创伤。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段段为国为民族赴死的誓言,一句句生动鲜活的内心独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画面,也折射了一个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在国家独立、民族尊严面前,他们抱定信仰,直面艰险,无惧死亡。还有什么比这些真实的文字更感人,更催人泪下呢?

本书史料价值丰富,书中不但收录了左权、袁国平、彭雪枫、郝梦龄、张自忠、戴安澜这些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的墨迹,也展现了普通官兵的浓厚家国情怀。本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今天,家书已然成为历史遗迹,但我们重读抗战家书,余味绵长,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掩卷之余,我们更需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