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张玉亮:给杨绛先生当责编

我与杨绛先生的相识

杨绛老人还是走了……前些时候,媒体传出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紧跟着又出来澄清,我心底还自我宽慰,默默祝愿老人家能挺过这关。完成第二次印刷的《杨荫杭集》样书检查后我不禁嘀咕,天气渐热,久病卧床的老人不知可还安好,谁知午后,得到老人去世的噩耗,心底泛起莫名的悲凉。

2012年,中华书局百年局庆,我被抽调到局庆办集中办公,其中承担的一项工作,就是从书局珍藏的书稿档案中遴选出几种最有代表性的图书的档案,在国家图书馆办一个中华书局百年局史暨书稿档案展览。经过反复筛选和比较,最终选出5部图书的书稿档案,分别是影印本《永乐大典》、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以及钱锺书《谈艺录》与《管锥编》。虽然此前一直关注钱氏,但接触到他的真迹还是第一次,我的兴奋丝毫不亚于后来展出时见到的趴在玻璃展柜上仔细辨认、激动得合影留念的参观者。除了钱先生潇洒飘逸的行书和周振甫先生细密的蝇头小楷以外,有时在信封上能见到另一种冲淡娟秀的楷书,想必就是杨绛先生的。那时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够与杨绛先生取得联系,做她的责编,那将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呢。

后来,受命维护书局近代史板块的两套重要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在查家底的时候发现,以往品种中,能入选这两套丛书的近代“人物”,更侧重政治史方面,如维新派宋恕、陈黻宸和赫赫有名的戊戌变法诸子康有为、谭嗣同、刘光第等,以及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廖仲恺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人物虽也涉及(如王国维、胡适),但相对还不够。而有一些在当时思想文化界产生过一定影响,传世著述未经过广泛刊布传播故而影响有限,故此未能收入丛书的近现代人物的著述,就更多了。这应该是值得开拓的一个领域。杨荫杭先生的《老圃遗文辑》,就是其中的代表。

杨绛先生整理其父著述之手稿

杨荫杭,字补塘。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无锡书香门第。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南洋公学,因成绩优异,被学校送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本时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思想影响,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和一批留日学生成立了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同年,与励志会会员杨廷栋、雷奋等人创办期刊《译书汇编》(月刊),这是留学生创办最早的杂志。

辛亥革命成功后,杨荫杭再经张謇推荐,就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之职。在任职期间他秉公执法,不阿不谀。后历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等职。后因许世英事件被北洋政府停职审查。杨荫杭愤而离京还乡,后被上海申报社聘任为副编辑长,并重操律师旧业。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荫杭不再做律师,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授。1945年逝世。

在群星璀璨的近现代历史中,杨荫杭先生算不上有名,但这部书却深深吸引了我。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杨绛先生之父、钱锺书的老丈人,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司法界的传奇经历和高贵人格,仅仅以文字而论,这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这部书是杨绛先生牵头整理的,搜录了杨荫杭在报刊上登载的文章。杨氏曾主持申报笔政,在时评和社评等栏目中,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心系国运、针砭时弊的辛辣文字,堪比鲁迅先生的杂文,而研玩旧学、考订典章的笔墨,又颇具知堂老人的神韵。其文出入古今,旁征博引,文笔隽永,加之作者惜墨如金,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读来令人陶醉。而且,它们既是精彩文章,又是珍贵史料,其中对于民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司法等多有涉及,着重政坛风云与军阀混战,特别是关于安福系盛衰、直奉交战、南军北伐等重要事件,为民国史研究特别是北洋时期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样一部有用又有趣的书,我一直想纳入到文集丛书里来。与三联的名编辑、陈寅恪著作的责编孙晓林老师谈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她的支持,使我的“野心”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于是,就有了这部修订版的老圃先生的《杨荫杭集》。

本书并无增补,但订正颇多。翻开杨绛先生提供的《老圃遗文辑》,我不禁动容:书中的订正笔迹颇多,而且不止一种颜色、不止一人笔迹。据孙老师介绍,自该书初版以来,杨绛先生仍然念念不忘,对书中的疏漏和当时民国旧报中漫漶不清的文字,凡有机会订正,皆录于此本,而且还请了她朋友圈中的好几位学人进行校订。于是有了这册汇集了多位前辈学者校订笔迹的珍本。新版《杨荫杭集》就是在这诸多前辈辛劳结晶的基础上推出的。根据孙晓林老师的统计,校订共分错字订正、印刷不清缺笔字的修描、脱漏字句的补订、篆文金文字形的修描、西文拼写错误与大小写错误的改正、标点断句讹误更正六大类,共计280处左右,涉及原书180余页。这部校订本充分体现了老辈学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给我这个后辈如何做书提供了楷模。

书出来后,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我曾听一位读者说,读这部书,就像与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圃先生加了朋友圈。

至今本书首印已售罄,正在重印中。这或许是杨绛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文献整理类图书了。感谢先生对我这个年轻人的信任,感谢孙晓林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让我有幸为杨绛先生做了一回责编。我会把做这部书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一直记在心里。

愿杨先生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