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倪延风:分级是为服务阅读影响有限

儿童图书分级制已经提出很多年,但人们的观念转变需要时间,就如绘本,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在国内获得普遍认可,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

直到今天,很多人对儿童图书分级仍旧存在误解,觉得一旦分级了,孩子就得按照这个标准去读书。其实不然,首先,分级制即便实施,也不会那么精准,固然,1、2岁的孩子和5、6岁的孩子,读的书籍必然不一样,但3、4岁和5、6岁呢,可能区别并不明显。

其实,分级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提供相对精准的服务,比如家长,现在每年的图书出版量那么大,新的旧的儿童图书浩如烟海,这必然给家长的选择带来困难,有可能就买错了,有了分级制,至少家长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再如幼儿园,幼儿园买书,往往是批量采购,不大可能把所有的书都了解一遍再去采购,甚至有时候只是在网上看个书名就买回来了。当然,不排除那些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买到很好的图书,但对更多的幼教从业者来说,分级制依然有很好的服务性。

在过去不短的时间里,儿童图书分级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在于,对孩子来说,分级究竟是不是好事,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强,3岁的时候读别的孩子6岁时就读的书,也不稀奇,或者尽管不懂,但依然有收获,不必非要按着年龄来读书。这种现象自然存在,也无可非议,但我想,如果由此而觉得不必分级,也未必妥当。一方面,如前所说,分级更像一个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分级的效用也未必就有那么夸张,不会出现一旦分级,孩子就不看级别外的书。

对于孩子来说,分级制有没有意义呢?我想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尽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孩子们的成长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比如说1到2岁,基本上都是孩子认知世界、建立行为规范的阶段;3到4岁,是这个行为规范逐渐稳固的阶段;5到6岁,需要的则是坚持。这不算是严格的界限,只是一些规律而已。

其实,分级制真正的困难在于,究竟该如何制定分级的标准?谁来制定?又有谁来为图书一一评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教育水准等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制定一个适合大多数孩子的标准呢?是的,适合大多数,即便是分级标准制定完成了,也是适合大多数的孩子,而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

另外,和分级体系并行的,还有一个分类体系,这很容易理解,比如科普、文学之类,也同样有帮助家长、幼教从业者选择图书的作用。当然,它也并没有限制孩子读书的能力。

我想,在今天,更应该关注的,是究竟该如何提升和加强童书原创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童书市场发展得非常快,和前些年相比,扩大了几倍,但质量方面依旧堪忧。哪怕是引进版权,也几乎都买尽了,提高原创能力已迫在眉睫。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研究者,也都在不断想办法,前不久举行的少儿出版社长年会上,也同样在讨论如何提升原创力的问题。我想,在这方面,分级制或许也有一定的作用,分级制可以为图书的评选等服务,至少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年龄段的作品是多还是少,这也可以给创作者提供一些服务性的信息。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