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内容建设与传播的一点思考

刘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作为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提供导向正确、知识权威的内容是三版项目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如何将知识有效传播,使其最大程度发挥影响力,服务于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建设,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响应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的号召,从内容编辑的角度,妄谈对三版网络传播的一些思考,并希望借助这些思考,反馈于内容建设,做出优质的、有利于传播的互联网百科,为集团发展助力。

一、回溯产品开发:做什么?面向谁?

内容建设和传播,是披上了互联网外衣的“编印发”。在传统出版产品中,谈到发行问题,首先要明确核心内容和读者对象。

三版网络版是“基于数字化内容网络传播的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其中数字化是载体,互联网是传播形式,其核心内容与传统百科全书无异,仍是权威性、系统性的知识(在三版网络版中,这些知识分为专业、大众、专题三个板块)。

读者对象,则十分广泛——以专业版块“大学文化程度”的读者定位为例,根据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个群体是1.2亿人(119,636,790人),且不计港澳台和海外读者(时间有限,不讨论“走出去”的问题)。

我们发现回答核心内容和读者对象很容易,但根据答案直接得出传播的思路很有难度。因为与传统工具书相比,三版网络版的知识容量巨大。以三版专业版30万条的设计为例,每个条目平均1000字,粗算下来是3亿字,折算成版面字数,会更多。因此,同为工具书,我们无法效仿《新华字典》和《现汉》,将所有30万条内容直接推送给所有1.2亿大学文化读者(纸版如何发行不是今天讨论的范围)。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百科全书知识的系统性,我们也不可能将30万个条目一条条拆解传播。因此,为了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需要考虑将产品科学分解,将用户合理分层,探讨多种传播方式。

二、细分传播渠道:打包、定制和零售

一个不成熟的思路是3种传播模式:打包(传统模式)、B2B定制和零售(B2C)。3种传播渠道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建设要求和盈利模式。

打包——将整个三版产品统一出售。这个层面的受众以图书馆、高校、研究机构等为主。这一渠道和传统大部头百科全书的主营渠道类似,因此不需展开论述。

对内容建设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系统、权威、准确。

其盈利模式以知识付费为主(适合专业板块)。

定制——中宣部对三版网络版提出了“内容资源分类整合”、传播“个性化、定制化”的期望。

定制业务的目标用户可以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按照用户需求,我们从数据库中抽取一部分,形成新的子数据库(以视觉中国的图片库为例)。可以有3种合作模式:①我们的产品作为对方产品的原料和数据支撑。对方通过知识再加工盈利(专业版、专题版);②子数据库供用户查检专业知识(市场强调“跨界”,专业版让外行看懂内行知识);③在其产品中提供付费知识链接(例如通过与大流量公众号的合作)。

B2B定制的盈利模式可以是数据库规模的知识付费;也可以从中寻求服务付费的可能。此外,通过B2B业务,还可以更深入了解互联网内容生产,进一步开发衍生产品或新产品,这是后话。

这一模式对内容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数据库的逻辑建设:如何从不同维度抓取子数据库知识?在网络编纂平台上,内容编辑可以做哪些工作来帮助数据整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零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中宣部强调三版网络版要成为“获取新知识的网络主渠道”。因此,尽管产品定位不同,三版产品不可避免要被拿来与商业性百科比较。

三版产品“高端、权威”,品质碾压商业性百科;但商业性百科已在我们的目标读者群中产生较深的影响。对读者而言,“免费、方便地获得或许不那么准确的信息”是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综合考量,也符合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决策规律。因此,B2C模式应跳出“知识付费”的固有思维,用免费而准确的知识内容吸引读者,再从中挖掘“服务付费”的潜质。

对内容建设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只是金字塔的底层需求;知识检索的路径和效率才是体现“用户友好性”的关键。

三、优化用户体验:权威知识“碎片化”与“完整性”的统一

中宣部领导在百科三版总编委会成立大会上强调“高端不是高冷”。为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很多人都提出过开放式编纂的想法,但出于对政治导向、内容质量等多方面的考量,这样的想法很难实现。为提高条目的可读性,三版在多媒体内容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挖掘“互动传播”和“优化体验”的方式。

例如从检索和链接系统着手(即传统百科的目录、参见和索引系统,以居民楼水电系统为喻)。传统百科全书的目录、参见和索引系统由编辑和作者共同建立,虽有一定科学性,但受纸质传播的局限,无法进行后期优化。在网络版中,检索和链接系统的建立和优化应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用户参与的使用周期中(以住宅装修中的“水电改”为喻),让用户从自己汇聚出的“大数据”中受益。

具体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深入挖掘:①优化检索、减少读者在单个页面上的停留时间(赞1000字的平均字数设计),迎合“碎片化”的阅读需求;②提供个性化的“知识足迹”或“知识地图”,增强互动和用户黏性;③一定程度上复兴传统百科全书的系统自学功能(“没有围墙的大学”);④开放链接,加强审查,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商业化潜力。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