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恰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不惑”之年,这个充满活力的出版社正年届四十。出版社名来自书名——《中国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一种什么书呢?百科全书的作用和意义究竟何在?40年前,这个问题还不为多数人所理解。有人说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有人说它是人类知识总汇,有人说它是盛世所修之典。然而就名称而论,“百科”指内容包括的学科之多,“全书”指汇集的知识之广。严格的定义应是:现代百科全书是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综合性百科全书)或某一门类知识(专业性百科全书)的完备的工具书。
600年前,我国文化史上被外国百科全书盛赞为“世界最大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3.7亿字)出世。这座辉煌的中国文化纪念碑,享誉中外,却命运不济!出世500多年间便散失殆尽,存世余卷已不到原书的5%了。25年前,一座全新的、更加巍峨的中华文化丰碑,矗立在人们的面前。这已不是藏诸文渊阁的零落古代文物,而是已有数百万册传布于海内外读者之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1993年10月8日,是这座中华文化丰碑揭幕的日子。雷洁琼、卢嘉锡、吴阶平、宋健、胡绳、钱伟长、严济慈等450位参加过全书编撰的专家学者和大百科编辑代表,欢聚人民大会堂,庆祝这一旷世之典问世。《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长篇专文,题为“铸就中华文化丰碑”。
1、寻根和回顾
25年前的1993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这座知识大厦落成之日。人们常有一种寻根探源的怀古幽思。《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缔建和编辑过程不过15年,当然算不得“古”,但对于参与这番创业的老编辑们来说,15年差不多就是一生的事业了。
大百科的发源地是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32号院。这里原是版本图书馆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所在。1978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0余人的筹备组在此生根立足。这是由时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王子野同志帮助,向版本图书馆借来的三间堆放废书的库房。如今这三间简陋的平房早已不存,但这个艰苦创业的起点,却长久地留在百科人的心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于1993年完成。15年韶光易逝,斗转星移,书成人非。令人伤感的是,留下过往日足迹的许多可敬的老同志,不幸未见全书出版而先逝!胡乔木、姜椿芳、刘尊棋、王纪华、倪海曙、唐守愚、陈虞孙、朱语今……这些直接参与过大百科创业,为之呕心沥血的老前辈们,都已载入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史册。在庆祝《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大业告成之际,人们尤其反复提到的是这一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姜椿芳的名字。是他,最先提出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非凡建议。
2、非凡的建议和中央的决定
1978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发的《情况和建议》第2期,发表了姜椿芳所写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后又由国家出版局发行的《出版工作》所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非凡的建议立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胡乔木、胡愈之、许立群、王益、陈翰伯、于光远、王子野等许多老同志热烈表示支持。
这一建议首先提出,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项历史任务和客观需要。
建议指出,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编著此种类型图书的传统。远在3000年前就曾出现《尔雅》这样百科全书的雏形。以后历代都不断编辑流传。”
建议进一步阐明了现代百科全书的性质和作用:
“现代意义的大百科全书是对过去积累的全部文化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概括,把当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军事科学等各门类知识和最新成就加以综合的叙述。……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客观的需要,是世界潮流的必然产物。”
百科大业的启动过程,出人意外的迅速和顺利。一项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个人倡议,转变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出版局联名向党中央的正式建议,并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前后不过用了4个月的时间。国务院还专门发了“国发[1978]239号”文件。国务院文件强调指出:“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对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筹建出版社
为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央批准建立一个300~400人的出版社。空手起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央决定,由姜椿芳、朱语今和曾彦修主持筹备工作。朱语今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彦修原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两人当时都下放在外地,一时来不及进京。姜椿芳主持的筹备组,直到7月底以前还是个“光杆司令部”。但是具体筹备工作不能拖延。
1978年7月10日可谓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姜椿芳召集人员召开了出版社的第一次会议,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出版社的筹备工作。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还处于“有名无实”的阶段,所以这次会简单随便,大百科筹备组尚未成立。会是八个人围坐在一张乒乓球台开的。这次会议议定了到1978年底的工作人员调动数量及申报预算。
到了1978年9月,出版社筹备组已具备相当的阵容。筹备组领导除姜椿芳、朱语今和曾彦修,还请来了刘尊棋、唐守愚、王顾明、倪海曙几位老同志,而且筹备组已经有了临时落脚点,即借版本图书馆的三间库房。筹备组决定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上马后的一系列工作分工和参加一些学科活动的问题。
参加筹备工作的同志谁也没有编过百科全书,甚至多未见过百科全书。关于百科全书怎样编法,在筹备组内部曾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是先学习,从容准备几年,把全书总体设计搞完善彻底后再动手;另一种意见是在有基本框架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完善总体设计。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工作,经过多少次紧张的讨论,在北总布胡同那三间小房子里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最后姜椿芳以其坚毅的使命感和说服力感召了大家。他的方案,即全书分类分卷编纂出版,在初步有个全书框架的基础上,一个学科卷先行上马突破的方案,终于被接受。
准备向总编委会报告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的初步规划》,是在1978年9月4日议定成文的。规划内容包括:“全书的性质、任务和规模;全书的编辑方针;全书轮廓的设想;全书编写工作的领导和编写力量;全书编写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关系;全书的出版印制工作;出版社筹备组初期的工作步骤;当前的紧急组稿工作;关于建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问题。
4、调研、起步和突破
一项巨大科学项目的开拓,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1978年中央批准后,已经作了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卷天文学卷就展开编辑工作。对于我国传统类书编纂的研究和对于各国百科全书编纂方法的考察,都是具有重大学术性质的调研工作,也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准备参考材料。
1978年10月7日是一个关乎《中国大百科全书》命运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主任胡乔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会议室召开了总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和决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和编辑出版规划。
第一次会议参加的人有主任胡乔木、副主任于光远、周扬、陈翰笙、裴丽生、陈翰伯、张友渔、姜椿芳。出版社筹备组参加的有朱语今、王纪华、阎明复、金常政、林秉元等。会议肯定了筹备组的工作和姜椿芳报告的总体方案和规划,并提出不少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会后筹备组整理了会议纪要,分类记录下与会者的一些重要发言。这是大百科出版社筹备组的一份原始的历史文件。
1978年9月8日,姜椿芳率《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责任编辑金常政赶赴上海,参加天文学会的年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天文学”为开路卷的决定,深深激励了天文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个分(学科)编委会建立起来,由我国天文学界五大泰斗张钰哲、戴文赛、李珩、程茂兰、王绶琯担任编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天文学家和大百科编辑紧密合作,仅用了短短26.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卷从框架设计和选条、组稿撰写、审稿、编辑加工,到终审定稿、发稿排校和印刷全过程。“天文学”卷在1980年底问世,出版后便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评价。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著文评论说:“这一卷所达到的水平是很高的,印刷也很精良。撰稿人和编辑人员应当为他们在三年中所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在编纂过程中,天文学家与大百科编辑共同努力,把天文学学科知识与百科全书编纂学结合起来,摸索出百科全书的多维框架设计方法,创造出一卷书从概观文章、条目分类目录开始,到学科大事记和多渠道索引为止的结构模式。“天文学”卷还为全书提供了最初的基本体例文件——《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工作条例》。1986年正式颁布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书编辑体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修订和补充而成的。
5、大百科人和大百科精神
法国18世纪有一个因编百科全书而闻名的进步知识分子集体,他们以知识启蒙的共同理想凝聚在一起,这就是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我国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过程中,两万多位专家学者陆续投入到这一宏伟的事业。他们意识到正在创建一座新时代的文化纪念碑,不禁想到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于是他们常常自称为“大百科人”,借以激励一种“共赴时代召唤,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团结奋进,崇尚效率”的大百科精神。1993年当《中国大百科全书》完成时,《人民日报》发表《铸就中华文化丰碑》专文,特在文前加一按语评论说:“大百科精神,是一种执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主动开拓的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大百科人的大百科精神。天文学家戴文赛、考古学家夏鼐、国际法学家陈体强、文学评论家周扬、经济学家许涤新、历史学家侯外庐、冶金学家孙德和、物理学家王竹溪,都是在病重住院期间仍不辍笔,在病榻上继续为大百科撰写或审改稿件。建筑学家童寯临终前仍在握笔疾书,他在撰写“江南园林”条目时写到“扬州以莳花闻名远近,清初……”即溘然长逝!为了编好《中国大百科全书》,多少位学术泰斗和一代宗师,不求名利,虚怀若谷,与百科全书编辑共同切磋百科编撰体例,边学边干,不厌其烦。许多学科卷的框架、大批百科条目稿件,都经过不止五六次的修订或改写。有些学者为了撰写几百字的短条目,竟然查阅了上百种文献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前后历时15年,于1993年8月胜利完成。73卷大书,加上1994年出版的全书总索引,可以摆满3米多宽的书架,恰如一座宏伟的文化长城。66个学科编委会和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是保证各卷编纂水平和顺利出书的关键环节。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获奖名单列出获奖者全书责任编辑“一百单八将”。实际上,全书责任编辑应是88人,因为有一人兼为多卷责任编辑者。
6、《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特色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开创之初,曾下过一番工夫研究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也注意过我国传统的类书和西方百科全书的历史,为的是能编出一部有自身优势和本国特色的百科全书,以满足我国现代读者的需要,同时为世界百科宝库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究竟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中国知识内容充分而精确。发扬光大我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成就,当然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百科全书。为世界知识宝库贡献自己一份知识财富,是我国百科全书理所当然的义务。《中国大百科全书》有整整8卷(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中国文学、戏曲曲艺和传统医学)完全是中国内容,而那些非纯属中国内容的学科卷,对中国知识内容也多有所侧重。
其次,1.3亿字、74卷的部头,在现代世界各国百科全书中是很突出的。这样的规模已经属一属二(只有西班牙的《欧美插图大百科全书》已逾百卷)。生物学、经济学、医学和中国历史4个学科都多达3卷,还有11个学科编为2卷。全书配用6.3万幅插图,也居各国百科全书之冠。部头大,自然内容多而详,这对于我们泱泱文化大国首次编现代百科全书是很必要的,同时也为再版的精选缩编和我国百科全书系列化打下有利的基础。
再次,《中国大百科全书》采取一种特殊的编排方式,与多数外国百科全书不同,我们称为“大类分卷”或“分类分卷”的编法,即内容按学科或知识门类分卷,而在学科卷内条目则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编排。这种设计完全是从我国当时具体条件,即便于组织作者,又有利于我国个人读者购买力和藏书空间的条件考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特殊编法,已为我国其他百科全书所借鉴或采纳,形成我国百科全书系列的一大特点。
再次,设置多种检索渠道。《中国大百科全书》除常规检索系统之外,还编有“条目分类目录”,实际上是一种条目分类索引。此外,还编有“条目笔画索引”和“条目外文索引”。“学科(知识门类)大事年表”,其实也是一种时序检索工具。
7、《中国大百科全书》与我国百科全书的系列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编纂出版,不仅是一部大书的问世,而且带动了我国百科全书的系列化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是综合性百科全书,是百科全书系列化的主干。综合性百科全书还依读者的年龄段(或文化程度)而分为中学生程度的普及型百科全书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1997年编纂出版了《新世纪中学生百科全书》,收入2000个条目。于2001年出版了4卷本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已经形成十几个系列,上百个品种。
百科全书系列化的两个主要支干是专业性百科全书和地域性百科全书。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直接影响下于1980年创始的,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于1997年出齐全书31卷。
随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纂出版的专业性百科全书有:《世界经济百科全书》(1卷)、《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1卷)、《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2卷)、《中国儒学百科全书》(1卷)、《能源百科全书》(1卷)、《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1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1卷)、《中国烹调百科全书》(1卷)、《中国人权百科全书》(1卷)……
2011年6月,《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全书由戏剧家马少波、刘厚生、郭汉城为主任的编辑委员会主持编纂,由320余位京剧专家撰稿,是一部全面介绍京剧产生、发展、成熟及现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
2014年6月30日,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共同出席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编纂的《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发布会。李源潮与安萨里共同为该书揭幕。编纂出版《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是2010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曼M.辛格联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中确定的纪念中印建交60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以条目(即以知识主题为单元)的形式全面、综合反映了中印两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它的编纂出版,填补了关于中印文化交流领域学术文化工具书的空白,对于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往、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具有极强的社会效益。
地域性百科全书又称地方百科全书,是百科全书系列化的另一主要支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1989年开创地方百科全书系列,首先编纂出版的是单卷本《黑龙江百科全书》,于1991年出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出版的地方百科全书还有《广东百科全书》《潮汕百科全书》《广西百科全书》《广州百科全书》《大连百科全书》《遵义百科全书》……
8、《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再版
百科全书的编纂,毕一代学者专家之功,修成知识和学问之典,成就一代盛事。这样大书编成,当然应该传之后世。百科全书传世,主要靠修订再版。修订再版意味着书的完善和完美,意味着书的内容(知识和资料)更新,意味着书的编纂技术改进。大百科全书的修订再版,是一件非比寻常的工作,因为书的规模大,而且变化也大。如果说“质量是百科全书的生命”,那么修订再版则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长寿之途,获取权威性之路。
1995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立项编纂,并列入“九五”、“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列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经过全国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于2009年3月正式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面向21世纪反映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全书总卷数为32卷,共收条目约60000余个,约6000万字,插图约30000幅,地图约1000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设条和行文注重综合性和检索性,介绍知识既坚持学术性、准确性,又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第二版在编排上采用当代世界各国编纂百科全书的一般通行做法,全书的条目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它是中国第一部按国际惯例编写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2011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立项,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第三版相对于第二版,最大的区别就是数字化、网络化,能够进行动态更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贴读者对最新知识的需求,持续修订完善有关条目、第三版将被建设成为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国家知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