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西藏之水救中国:地下水篇》探讨中国解决水资源之道

现场

水是生命之源。中国缺水,水资源短缺成了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摆脱这种困境,许多专家学者对水源地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宝贵意见。2020年1月10日,华文出版社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了在《西藏之水救中国——地下水篇》新书发布会。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诸多条件所制约,实现书中歌功的引西藏水北国济旱之策,尚待时日。就在大家积极寻求开源之策的同时,我国地下水研究有了重大突破。

中国河海大学教授陈建生及其团队历经近20年潜心探索所创立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对破译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塔及其输水体系和泄出规律等诸多奥秘起到了让人茅塞顿开的启示作用;也为缺水的中国,尤其是北方旱区以及广大沙漠地区解决缺水问题,找到了一条便捷而易行的途径;并为矿泉水开采、酒业发展、油气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对沙漠和黄土高原、红土高原成因,青藏高原隆升等,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另外,地下水深循环理论还对地震灾害的成因、矿难透水事故以及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规避,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陈建生教授的研究对于重新认识地球岩石圈的演变过程极为重要。

现已探明,中国深循环水是海量的、洁净的、含多种成分的,它对中国的江河湖海以及井泉沼淖和暗沟暗隙的补给也是海量的、源源不断的。这些补给水大都来自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塔。

李伶

2005年,本书作者李伶出版了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其后十多年内多次再版;如今,新书名定为《西藏之水救中国——地下水篇》,是为姊妹篇也,姊篇地表水,妹篇地下水,皆源自西藏,宛如姊妹基因,故此雷同。

这部具有非凡震撼力的报告文学,首次揭开了大自然的诸多奥秘: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以及华北和北京地区,地下水为何回升?青海湖湖面为何上涨?大地震与深循环地下水有何关系?内蒙古干旱城市乌海,地下水为何泛滥成灾?每年5月—6月,大兴安岭地区为何频频火灾?北京为何多处泉水复涌?吉林雾凇为何分外妖娆?乾安泥林为何不断塌陷?长白山天池一年四季泄水不止,其水何来?沙漠少雨,而诸多沙漠湖泊却长年不干涸,原因何在?我国黄土高原和大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利用藏南裂谷与地下长河输水到干旱缺水地区?为何在阿拉善右旗、二连浩特与沿河三镇的荒漠中发现了优质水源地?……

陈建生

中国河海大学陈建生教授创立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不仅解开了上述谜团,而且为干渴的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指明了地下路径,还对我国沙漠取水、矿泉水开采和优质酒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八旬高龄的著名军旅作家李伶阅读了大量的地质、地震、地球化学、水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学论文,加上四年半的深入采写,终于将陈建生独特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的诞生经过、科学验证及其现实和深远意义,写成了这部30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部时空报告,既是前瞻性科普读物,又是纪实性文学作品。

·作者李伶,1940年10月生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唐庄村。1961年参军,2001年退休。原为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次荣立三等功。著有长篇小说《鸳鸯谷》,长篇纪实文学《杨虎城的密使》《青山垂虹》《狼烟》《惊世鼙鼓》《西安事变的序曲》《1933: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汉中密约》《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报告文学集《悲壮的女性》,电视剧《泽国晨钟》等。其前瞻性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新版:西藏之水救中国》为地表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长远目标,引起了广大读者和高层人士的密切关注。

·书中主人公陈建生,河海大学教授,河海大学创新研究院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核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2000年获得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1993年和1999年两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入选河海大学大禹学者第一层次。

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指出深部岩石圈中岩浆的冷却收缩缝已演变成为可长距离输水的熔岩隧道,西藏与云贵高原的渗漏水通过玄武岩熔岩隧道与孔洞向低海拔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鄂尔多斯、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苏北平原、贝加尔湖、冲神海沟、南海等地区排泄;地下水年龄20—40年,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西藏内流区的年渗漏量超过一条黄河。指出长白山天池接受西藏冰川融水补给;深循环初期超临界地下水将地幔玄武岩中的铁、镁等溶蚀带出形成白云岩与红色风化壳,黄土高原与沙漠都与深循环地下水有关。深循环地下水与青藏高原隆升、次生油田、地震、热液成矿、地幔岩石圈增厚等地质演变过程有关。

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了《地下水维系沙丘景观》的论文,提出沙山形成中地下水的重要作用;2009年在Geology上发表了《丝绸之路上的上升泉》,指出地下水存在深循环方式,该文被NatureGeoscience选为研究亮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1989年、1996年、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前两项为主持。根据地下水深循环理论为阿拉善右旗、二连浩特、杭锦旗沿河三镇等找到了优质的饮用水源地;为江苏涟水找到了优质的矿泉水资源,涟水已被授予“中国矿泉水之乡”称号。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