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李岩:产业结构渐变 彰显品牌韧劲与活力

267A0169

■ 受访人:李 岩(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采访人:田红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三周年之际,商报记者专访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细数上市对“中国出版”主业发展和融合工作的推动作用,疫情对整个行业的变化影响,以及下半年“中国出版”的重要举措。

□上市以来,“中国出版”营业收入从46.97亿元增至63.15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了主流出版,扩大了市场优势。营收数据背后,上市给“中国出版”主业发展等方面带来哪些变化?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三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不动摇,坚持发展出版主业不动摇,守正创新,深化推进“三型集团”建设,推进出版主业高质量发展,出版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增强,出版主业进一步壮大。

一是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主题出版双效显著,主流价值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做响主题出版”的基本理念,对主题出版进行专题规划、专项奖励、专版宣传的“三专”统筹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以“四个结合”为抓手,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着力打造中版特色的主题出版产品。

二是聚焦优化出版结构,内容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流板块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自2002年4月9日中版集团组建至今,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第一,且与第2名相比多出一倍。尤其在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的一些重要板块,如语言工具书、传统文化、文学出版等方面表现强劲。近几年,集团在产品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少儿出版市场占有率由之前的第4位提升到第2位,还通过板块建设项目投资培育经管、教育等产品线,目前成长势头良好。

三是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多元营销能力逐步提升,主流市场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4·23品牌活动连续7年获得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央视《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和《焦点访谈》栏目中,集团改革发展成就获重点报道。公司连续11年入选“中国文化企业 30强”,入选“首都文化企业30强”“2018中国文化企业品牌价值50强”。

□近年来,“中国出版”重点投资了一批重大项目,尤其在媒体融合方面动作频频,为业界树起标杆。作为“出版国家队”和出版上市企业,“中国出版”利用资本力量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战略谋划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特色和独到经验?

■我们的战略规划其实就是以布局好、发展好融合发展重大项目为抓手,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补充业务短板、带动产业链建设、实现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三年来,“中国出版”在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知识服务,动漫及有声、视频等数字产品方面着力布局,投资建设了8个重大融合项目,并确立了项目的立项依据、立项流程、管理办法、考核规则等。

随着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其中依托传统出版原有核心竞争力展开的4个项目作用日益凸显,效能不断释放。具体来看,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云平台”,以精品工具书为核心,整合相关语言文字内容和专家资源,为中小学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提供语言文字知识综合服务,已逐步建成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和语言知识服务平台;中华书局的“中华国学资源总库”,通过建设集综合性、全流程、多元化于一身的传统文化在线服务平台,逐步建成国内最权威的古籍资源数据库,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应用新技术,投入引文核对等系统升级传统出版流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故事IP运营平台”,通过对故宫、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大运河等中国典型文化代表的再创作,构建原创“数字中国故事资源库”,并进行立体化开发,通过全景长卷、柱面投影、VR、AR、动画游戏等全媒体呈现,国际、国内多渠道推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中读”项目,立足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品牌影响力和内容生产、聚合能力,应用新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融合,成为新闻、文化与生活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高效知识服务商。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版”总结了大致以下四方面经验:

一是拓展融资渠道,规范资金使用。一方面积极鼓励各级单位认真规划、合理投入,也鼓励尝试合资、入股等形式,包括在技术、渠道上与民营企业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充分论证、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与考核,让项目风险降到最低。

二是夯实数据内容基础,实现内容的有效集聚与运营。重点推进重点项目承担单位数据化工作,把数据化工作有机融入到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进数据资源总库和具备内容核心竞争力分库建设,进而推动全产业链各层级数据库建设。

三是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在管理体制方面,推动各单位由传统建设管理型向运营和大数据驱动的项目负责型、外部合作型转变。在团队机制方面,推动传统编辑型团队向技术和数据驱动的市场型团队、运营型团队转变。

四是打造拳头产品,大力提升品牌效益。应该说,媒体融合发展对于“中国出版”旗下的老牌传统出版社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拳头产品提升了品牌市场影响力,在读者中口碑非常好;另一方面也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相融合带动,让老品牌焕发新亮彩。

□今年突发的疫情,给整个出版发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出版”旗下众多品牌出版机构有哪些应对举措?您认为此次疫情将对行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疫情发生后,“中国出版”高效推出了一批抗疫题材图书,目前经初步统计,相关选题已有30多种。多家成员单位开放了图书在线平台、百科知识库、数字图书馆、有声书、阅读APP、线上课程等特色优质免费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心灵抚慰。《三联生活周刊》在微信平台报道发稿,在“中读”APP上以原创知识类音频产品向大众普及抗疫知识,体现践行“四力”的职业精神和专业努力。

近期,“中国出版”旗下众多品牌出版机构尽锐出战,尤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机构的一把手亲自带动,积极运用线上营销、直播等方式,全社全员营销,取得不俗战绩,也找到一些较好的突破点,值得我们继续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发扬和推广。

现在可以判断的是,疫情将使未来图书出版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过去单以图书品种为优势进行拓展的出版社这次受到很大影响,而一些以经典作品出版为主、在读者中有较高信誉度的品牌出版机构,反而获得优势。从“中国出版”来看,图书线上营销总量现在已经超过线下——过去线上营销比例大概占30%~40%,目前已达到60%。由营销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图书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这一趋势可能未来才会慢慢凸显。但数字出版也并不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两者是互有助力、同步增长、走向融合的。过去读者、作者、出版社、书店的界限非常分明,作者通过中介(出版社、书店)将作品传递给读者,而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特点会使按需印刷等需求越来越大。出版流程将因边界的打破而带来不断的重组,从而引起商业模式的新变化。

□今年下半年,“中国出版”在市场上将如何寻求突破?会采取哪些措施?

■随着疫情的缓解,线下渠道也开始活跃起来,发货量甚至超过了去年同期,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于市场的期待。2月以来,整个行业进入重要的盘整期,擅长经营管理的出版社会在这时做好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节奏的把控,新书要考虑首印数,重印书也要注意提印量。目前正处在窗口期,“中国出版”各单位会积极运作,在下半年将一些重要产品相对集中地推出,预计在9、10月份每年的文教图书月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核心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出版”旗下一些出版单位在版权购置上表现突出,最典型的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比如刚出版的莫言的《晚熟的人》,引起很大轰动,还有白茶的《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5》,很快还会推出刘心武的《邮轮碎片》、迟子建的《烟火漫卷》、丰子恺的《白云无事常来往》、张炜的《斑斓志》以及“哈利·波特”20年纪念版的重装上市等等。

“中国出版”下半年部署的重点将放在募投项目释放能量和重点产品的版权购置上。一方面,教育板块和少儿板块继续加大投入,通过内部的资源重组,集中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变革体制机制,释放活力,这是未来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科技出版,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为主体,做好科普类图书、医学类图书,这样我们在市场上的优势才能更稳健、稳固,底盘才能更大,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